行走千年|117.黄宗羲:南雷遗梦,梨洲邈途
明朝自神宗之后开始迅速衰落,尽管其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也试图有所作为,但因为时代环境的限制已经无法力挽狂澜,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分别在四川与河南等地击败明朝廷大军,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结束。稍后,清兵在明将领吴三桂等人的支持下击败李自成等农民军,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第二年清兵南下,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而清兵南下统一过程中,遭到汉族地主武装的激烈反抗。在这些地主士大夫阶层看来,明清易代已不仅仅是朝代的更替,而更重要的是异族的统治,很多人在无力反抗失败之后便逃避山林,采取与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遗民。在这期间和之后,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或奔走呼号,为抵抗清的野蛮统治而斗争,或四处奔走,考察山川地理形势,以图东山再起,或游走天下,考察各地实际情况,以充分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由于清朝知代替明朝不仅仅是朝代的更替,而且根据传统的“夷夏之防”思想,这也是民族的沉沦,再加上清兵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大肆屠杀,从而激起广大汉族民众的激烈反对,因此在清朝初期也就出现了大批的遗民,而在这些遗民中尤其以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与王夫之最为著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故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与其弟宗炎、宗会并称浙东三黄,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明末反对阉党,清兵入关积极抗清,后隐居著述,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以及文集《南雷文定》等。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他出身于名门世族,父亲黄万素是万历年间进士,并且是明朝后期著名的东林党领袖人物之一,明熹宗天启年间曾任监察御史之职,因为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削职,不久又遭奸人陷害而下狱,因受酷刑而死于狱中。而在黄宗羲出生前夕,他的母亲姚氏因梦见麒麟入怀,因此就将他乳名为“麟儿”。到崇祯帝即位之后,迅速解决了魏忠贤、崔呈秀等人,天启冤案得到平反,但阉党势力并未尽除,于是黄宗羲就上书请求彻底清除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人,于是崇祯元年五月,刑部实行大会审,黄宗羲出庭对证,在庭审之时,他以坠击刺许显纯,并殴打崔应元,在庭审李实时有锥刺李实,从而名动京城,迅速传遍天下,被称为“姚江黄孝子”,而明思宗也叹服他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尊从父亲黄尊素遗命,师从万明的著名学者刘宗周,尽得蕺山之学,他刻苦攻读,但他却觉得明朝实行的科举制度禁锢人的思想,于是便试图寻找改变的方法,为此他遍研群书,而他自己家中的书读完了就有四处借书抄书读书。崇祯四年,复社领袖张溥在南京召开著名的“金陵大会”,黄宗羲经友人周镳的介绍加入复社,并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人物之一,而且这一年他还加入了又当时的著名学者何乔远等人所组织的诗社。
黄宗羲在明朝时曾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却都不幸名落孙山。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这年五月,南京的弘光政权建立,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政,编《蝗蝻录》,诬蔑东林党为蝗虫,复社为蝻虫,并出示《留都防乱公揭》大肆捕杀东林党人与复社成员,黄宗羲被捕下狱,而到第二年清兵南下,弘光政权分崩离析,黄宗羲趁乱脱身返回家乡余姚,六月余姚的孙嘉绩、熊汝霖等人奉鲁王监国,起兵反抗清朝统治,黄宗羲便变卖家产,组织“世忠营”响应。到顺治三年被鲁王任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这年五月亲率“火攻营”渡海攻打乍浦,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六月,清军占领绍兴,黄宗羲便与王翊残部遁入四明山中在杖锡寺结营固守。后来因为黄宗羲等人外出,部队失去约束,外出扰民,结果所结之寨被山民捣毁,于是他就只好潜居家中,后来因为清廷出榜缉拿,他又遁入化安山中。一直到顺治六年,他再次朝见鲁王,被任为左副都御使;这年冬天与阮美、冯京第等人出使日本乞兵,到达长崎岛等地失败而回,之后便回家隐居。之后再顺治七年到十一年间,曾先后三次遭到清廷的通缉,期间他的弟弟黄宗炎曾先后两次被捕,差一点遭到极刑,黄宗羲又设计救出弟弟,而他的儿媳妇、小儿子以及小孙女等亲人也先后病故,或许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变故,再加上当时清朝统治已成定局,抗清活动也徒劳无益,于是便从顺治十年开始放弃抗清,以讲学著述为业。
从康熙二年到十八年之间,他先后在浙江的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在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著作。康熙十二年,因为撤藩之事引发吴三桂等三藩之乱,之后几年间京城以及北方的蒙古等地都不是发生叛乱,一时之间使大清天下似有风雨飘摇之势。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康熙迅速调整通知政策,努力争取汉族诗人与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先是于康熙十六年诏令张英、高士奇等汉族官员入直内廷南书房,十七年又下令开博学鸿儒科,尽力笼络对清廷怀有敌对情绪的汉族士大夫。地方欲强征黄宗羲入朝,但却辞而不受。到康熙十九年,再次命地方官“以礼敦请”其前往京城参与修撰《明史》,再次力辞不往,没有办法,康熙帝只好让地方官将他所写的相关明史著作抄录下来送往京城,同时又请他的儿子黄百家和弟子万斯同等人前往京城参与《明史》修撰,而黄百家与万斯同等人入京之后也要求“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尽管当时黄宗羲远在家乡浙江,但朝廷修撰《明史》过程中却仍然以他为顾问,“史局大议必咨之。历志出吴任臣之手,总裁千里遗书,乞审正而后定”,足见其在清初学者中的威望。康熙二十二年,黄宗羲曾参与修撰《浙江通志》。
黄宗羲一生奔走南北,主要是为民族存亡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尽管这种所谓的民族存亡在当时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也表现出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民族激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终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一生中主要为军事斗争而奔波,期间他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曾对所到之处的山川地理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与研究,关于这些在其相关的明代史学著作中都有明确的体现。在这其中,他更多的是关注于自然山川在军事斗争中的具体应用,而对山水自然的审美特性却不曾留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