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思考者

为何学了那么多育儿,却依旧带不好孩子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40人  晓达亲子情商疗愈

常听身边的一些家长说,自己也很努力,学了不少育儿理论与知识,可为何依旧感觉那么费劲,带不好孩子呢?

眼看着那些普普通通,也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反而轻轻松松地就把孩子给养起来了,而且感觉养得还真不错!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01 运用需要智慧

习育儿的家长,因为心中有困扰急待解决。于是,看到一点所谓的 “方法” 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般,急不可耐地想要实践,但却在运用的时候,缺乏智慧。

接下来,就《正面管教》中的几个方法技巧为例,向大家解析几种运用方面的常见误区。

1. 警惕“拿来即用”,需视情况而定

了解过《正面管教》的家长,对 “启发式提问” 应当有所耳闻。

“启发式提问”

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返回到孩子手上。旨在发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发生在亲子间的一些事件问题。

曾有一位妈妈,在学了这个方法技巧后,第二天早上就用了起来。

当时,她的宝宝不愿起床。

于是,她想要用 “启发式提问” 来调动宝宝兴趣。

她问 “宝贝,你今天想穿哪件衣服呀?“

结果,她的孩子大冬天的,选了一条薄薄的连衣裙,并且非穿不可!

. . . . . .

这位妈妈回头就对人抱怨 “这都是什么呀! 《正面管教》简直越添越乱!“

其实,如果当时她选择的是《正面管教》里 "有限的选择”这个方法,估计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

“有限的选择”

给到孩子几个同等合适的选择,让孩子在中间任选一个。

既让孩子感觉有自主性,结果又会比较合适。

2.方法,需根据使用习惯 :

“解决问题七步骤” 是《正面管教》中用于解决亲子冲突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解决问题七步骤”

1、找个双方都情绪平稳的时间和地点,和孩子坐下来:“我有件事想跟你谈谈,就是________。我希望咱们能一起找到解决办法。你愿不愿意谈一谈?妈妈保证不发脾气,不生气。咱们都保证不互相指责?”

2、如果孩子不同意,告诉她/他:“好,我明白。等你想听的时候咱们再谈。” -- 不强迫,情绪安全。如果孩子同意,问:“你对这件有什么想法?你的感觉是什么?” 听孩子说完后,用“有效倾听”重复孩子的话。

3、听孩子说完,问孩子:“你想不想听听妈妈的感觉是什么?妈妈的感觉可能和你的不一样,这很正常,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然后,诚实地告诉孩子你的感觉(即“我”句式的前半部分)

4、说完以后感谢孩子:“谢谢你听我说,也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感觉。”

5、问孩子:“你觉得你/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困难?”或者使用启发式提问。听孩子说,或/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不批评、点评、否定孩子提出的建议。可点头、微笑、“嗯”等表示听到了。

即使孩子的建议不可行,也写下来,以示对孩子的尊重,家长也可参与头脑风暴,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孩子没有建议,家长也可自己提出建议。这时候,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的“正面语言”,给孩子有限权力的“选择”,都可以使用。

6、共同选择最可行、尊重双方的方式,最好由孩子自己选择。

7、约定一个时间来回顾,表达感激

然而,曾有一位妈妈在课堂上反映:

前一天晚上,她本想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和儿子之间积压了一周之久的矛盾。可是却发现,当自己使用这些“话术”开口的时候,感觉很别扭,儿子看自己的眼神也怪怪的,还没等自己说到第二条,儿子就一溜烟跑了。

. . . . . .

暂不说《正面管教》是从英语版翻译过来的,就算是本土的育儿方法,每个人平时的用词习惯不同,在使用的时候,总还是要考虑考虑的吧 ?

3.学习方法,需领会其精髓 :

“家庭会议”,是《正面管教》中,当家庭成员间存在意见不一致,存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所使用的一种方式。

有爸爸反应,自己家本没有这种开“家庭会议”的习惯,这次为了和老人就 “孩子吃零食问题” 达成统一意见,于是特意召开了 “家庭会议”。

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召集大家开会的时候,反应都比较莫名、比较勉强。

好不容易拉到一起了,不同的,依旧不同,会议草草结束,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发现:这位爸爸召开的这场“家庭会议”徒有其表

他没有遵循:在引进一个新方法的时候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原则。

他遗漏了“家庭会议”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致谢。

因为,这位爸爸没有真正领会到“家庭会议” 的精髓

“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 的根本目的:

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不是为了练习新学的工具

不是为了教授新的方法

更不是为了家庭成员达成自己内心希望的东西

而是,为家庭带来6个C:合作,贡献,关爱,心连心,责任,能力

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家庭的整个氛围,让每个成员感受到关爱,感觉到心连心,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

解决问题只是其中一小块。即便开完会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要体现了6个C就可以了。

02 “背后”胜于“幕前”

前面所说的,是一些有关:方法选择失误方法误用,或是方法使用不善方面的问题。

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方法用对,就没有问题了呢?

未-必!


1.信任,比方法更重要:

曾有一位妈妈,在 “孩子看电视时间” 问题上,用了一个“给予孩子自主权”的一个方法。

然而,这个妈妈:

打心底里对自己孩子,十分不信任。

她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

于是,虽然她嘴上对孩子说的是:再看几分钟,你自己决定吧!

她在表述的时候,无论语气还是眼神,都充满了不信任。

当然,最终她毫无意外地失败了。

之后,在我与这位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孩子给到我们的反馈是:妈妈从来没有相信过我!

由此可见:比起那些表面上的方式方法,孩子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一种信任感。

如果没有这种对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 “信任感”,或许那些 “方法” ,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

2. 坦诚,比形式更重要:

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关于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的例子。

为了引导孩子学会忍耐,接受“延迟满足”,从而形成 "意志" 的品质,

我们常常会建议爸爸妈妈,给孩子不同的条件与选择。

比如,孩子刚出了超市,在马路上就着急要吃薯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如果你现在吃,就只能吃一片;如果你可以等到回家以后再吃,那么可以吃三片。你想选择哪一个?

虽然作为家长,我们内心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做出 “后一种选择” 但孩子究竟会选择哪一个?谁也控制不了。

有些家长,他不了解孩子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成长规律。一旦孩子选择了前项,没能如他所愿,就会恼羞成怒,就此毁约: “路上不能吃,就是不能吃!没得商量!”

其实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既不尊重、又失了诚信。

我们在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孩子选任何一个的心理准备。

如果是自己无法接纳的选项,倒不如直接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妈妈更希望你选后面一个,因为妈妈觉得这样的话,你可以吃到到更多,你觉得呢?

3.情绪状态,比说辞动作更重要:

育儿课程中,常常会说到:一个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其实是TA最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

有一位妈妈,她也学到了。

有一次,在她忙于做家事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宝宝不知为何情绪状态变得非常不好,大喊大叫,把玩具撒了一地。

这位妈妈当时内心非常的恼火,即便如此,她也十分克制自己,提醒自己运用所学到的方法。

于是,一把抱住孩子,然后大声说:宝贝!妈妈爱你!

然而,孩子并没有因此平静下来,反而哭得更大声了。

后来,我和这位妈妈分析:当她抱住孩子的时候,自己的一个情绪状态和感受是怎样的?

妈妈说:自己是强忍着怒火,逼迫自己去做这样一个动作,说这样的话。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位妈妈当时给与孩子的拥抱是多么的僵硬,语气是多么的生硬、冰冷!

那么,当爸爸妈妈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相冲突的时候,孩子更愿意相信的,是爸爸妈妈的肢体语言,是爸爸妈妈的神态、动作、语气。

因此,如果爸爸妈妈在处理孩子问题之前,无法先调试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的话,那使用这些方法,也都是没有用的。

03 言传,更需身教

关于父母言传身教的问题,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教孩子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那么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纠缠。

比如,家长限制孩子吃零食,自己却在家里买了一堆,整天在孩子面前晃啊晃,这根本就是一种 “无情的诱惑” 嘛!

又比如:教导孩子要守规则,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却自说自话地钻空子、插队,这就会给到孩子一种 “认知混乱“ !

1. 家长的行为、孩子的模板

一旦家长破坏了规则,让孩子形成了经验,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经验去做:热衷于零食,随意插队. . . . . .

2. 家长的理解深度,孩子的吸收程度

如果家长对规则的理解仅停留在“执行”层面,这时规则只是一种工具,而工具和生命永远是分离的状态。规则不融入家长的生命,那么它也不会融入孩子的生活。

只有当家长与规则精神融为一体时,才能真正感染和帮助到孩子。

规则不是工具,是关于教育的长远目标,是生命的目标。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那个方向,然后实实在在地按照规则去生活。

3. 真正的规则:润物细无声

家长如果能把规则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企图用规则来限制别人、限制孩子。一旦有这样的意识,即使不说出来,正向的能量也会影响孩子。

当人和规则精神融为一体的时候,呈现出是一种爱的能量,这种能量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并且孩子可以从这样的事件中脱离出来,认识事件,从而成长。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颗植物,那么家长就是培育这颗植物的的那片土地。

如果不改善土地的质量,那么无论怎样施肥都是徒劳的。

那些普普通通,没有学过什么育儿理论,却能够轻轻松松把孩子养好、教好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早就已经融入了他们的举手投足当中。

他们虽没有学过什么育儿方法,但他们祖祖辈辈所传承给自己的那些“内隐性记忆”,足以指引着他们教养好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榜样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