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很多家长的感受是无奈、无助、困惑、紧张、烦心等等,其实这些让我们困惑的感受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象行为所产生的感觉,育儿路上,当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在漫天的四处搜罗各种育儿知识,一直在寻找有效的管教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走出这些困惑呢?
心理学家用冰山做了一个比喻,说一座冰山,水面上我们能看到的一小部分代表着我们的行为,就是平时我们以及孩子所表现出的一些言行举止,而水下看不到的部分代表着感受、想法和信念,也就是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认定这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没规矩的孩子,随口的标签却导致我们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去了解他们。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想用我们眼中的那些“问题行为”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正面管教中屡试不爽的方法,分享给到大家,或许对用心寻找方法的父母会有很大的帮助。
1
家长感受: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唯有得到特别关注或特别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唯有让你们为我团团转时,我才是重要的。
家长回应:
给孩子一些主动和鼓励性的回应。
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
每天固定给孩子专属的陪伴时间。
建立日常管理表。
召开家庭回忆。
2
家长感受: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攻击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利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唯有当我来主导或控制,或证明没有谁能主导我的时候,我才有归属感。你制服不了我。
家长回应:
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
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
坚定而和善。
不说,只做。
决定你该做什么。
让日常惯例说了算。
培养相互尊重。
给有限选择。
设置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
坚持到底。
鼓励。
启发孩子把权利用在积极方面。
召开家庭会议。
3
家长感受: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恨
孩子的目的:报复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没有归属感,受到伤害就要以牙还牙。反正哟没有人疼爱。
家长回应:
处理受伤的感觉:“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
避免惩罚和反击。
反射式倾听,做出弥补。
鼓励其长处。
召开家庭会议。
4
家长感受:绝望、无望、无助、无能为力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不相信我能有归属感,我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对我寄予任何希望,我无助且无能,既然我怎么都做不好,努力也没用。
家长回应: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
小步前进。
停止批评。
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
关注孩子的优点。
不要怜悯。
不要放弃。
设置成功的机会教会孩子的技能,示范怎么做,真心喜欢这孩子。
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
鼓励。
召开家庭会议。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捕捉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从家长自己的感受出发,或许你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在用,你,也试试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