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来来来,我们一起聊聊烤白薯那些事儿

天冷了,吃点什么好?火锅,饺子,都挺地道。可惜的是,这两样东西备起来都比较隆重,需要时间,也需要气氛。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吃饺子,感觉怪怪的有木有,简直诠释了孤独的最高境界。
那吃什么?烤白薯哇!烤白薯当然比不了火锅饺子排场,也没它们滋润,可是胜在简便易得,没那么多讲究,不管是外面买还是家里做,都省事,暖和美味。
大冷天,吃一块新出炉的烤白薯,真美!
现在吃烤白薯,都兴在外面买。小时候,都是自己在家里烤。说是烤,其实是烧。大柴锅做饭,锅底下是燃烧的火苗。这时候火硬,是不行的。老早把白薯搁进去,没等做完饭,就烧成焦炭了。非得火快熄了,不用添柴了,挑几块瘦溜溜匀乎乎的白薯扔进去,埋在灰下面,慢慢焐。
这时候就甭管它了,安心吃饭去吧,可别忘了留点肚子。吃完饭,使火棍扒拉出来,用手捏捏,试试硬不硬,不硬就可以吃了。要是硬,就扔回去,再换一个。
烧白薯,劈柴火最好。细细的小劈柴,都烧“过劲”了,上面微微带点红,埋进去几个白薯,就等着闻香味吧。棒主(玉米棒子脱完粒剩的芯)火也行,用它们的余温慢慢把它烤透。别的柴火就不好了,没后劲,烤不透,半生不熟的可不好吃,咔哧咔哧的,还不甜。来回添火,也是白费劲儿,扔货。
不管怎么控制火候,这烧好的白薯,外面还是有一层糊皮,跟老树皮似的,有点厚,掰开看,里面一层红瓤或是一层黄瓤,冒着热气,香气袭人。慢着慢着,先别着急咬,小心烫着,得吹吹,吹一口,咬一口,又甜又软,还有点烫,图的就是这股劲儿。
有时候,也有意外。比如,你满心以为会是个红心白薯,掰开来看,偏偏是白的,咬到嘴里,又干又面,跟栗子似的,惊喜不?那年月,哪能吃着栗子啊?反正家里不产的,一概都吃不着。这白瓤白薯不见得有多好吃,比起红瓤的还是差得远,可是不常见。都是紫皮,从外面看不出分别,非得掰开才知底细。这就有意思了。偶尔遇到个白瓤的,就跟捡到宝似的,到处炫耀。要都是白瓤的,就该挑红瓤的了。物以稀为贵。
想想,一个小孩,一边烧火,一边往灶膛里扔白薯。白薯烤熟了,就蹲在灶台边,吃得兴高采烈,满嘴黑,一地皮儿。火要猛了,出来就跟糊家雀儿似的。一个白薯就只能吃着中间那点心,其它都成炭了,还是舍不得扔。都吃完了,打扫战场,再把皮扔到外面去,心满意足。
后来长大了,到外地上学。大冬天,冷冷的,街边有卖白薯的小摊,花不了几个钱,就能买上一块热腾腾的烤白薯,解饿又解馋。不过,好些白薯闻着香,吃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要想买着一块又香又甜货真价实的烤白薯,还真需要点眼光,捎带着点运气。
北方的冬天,烤白薯算是标配,传统。没有烤白薯,还算什么冬天呢?有空的话,买一兜白薯,带回老家,重温一下小时候烤白薯的“盛事”,看看能不能尝出小时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