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东坡肉
上回才说我老了,看个书都跟猴子掰包谷一样看一篇扔一篇,唯独猪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可能这本书的名字就是由猪兄的英雄事迹而来,所以一眼瞧中,莫不敢忘,若连猪兄都忘了,怎么能证明我其实是看过这本书的呢?以后在谈论看了些什么书的时候,都不好意思把《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搬出来充当底气。好歹,记得一点是一点,爱读书的特长总也有点实在的东西佐证,证明我可没有滥竽充数,我是真的爱读书。
而后思来想去,猪兄的英雄事迹除了紧扣这本书的书名以外,还是有猪兄这故事着实很特别,有趣,有意思这个缘由在,我这烂记性才记住了。所以像我一样烂记性的人其实也可以记住些东西的,只要这东西有趣,对吧。
就像上学的时候,最开始就是老师讲,我们一群萝卜在下面听,讲的啥基本都忘了,但小时候劳动课上旁边那一组同学烤的羊肉串牙签肉比较好吃,养蚕蹦哒着摘桑叶等着它结成蛹,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考试没什么与众不同,但考试后语文课上放的《死神来了》就香。
可需要记的东西并不全有这样的记忆点的,或者说,生活并不总是有趣的。做学问是件很枯燥的事,工作是件很枯燥的事,活着其实也是件很枯燥的事。更何况当下觉得有趣的事,随着杀猪刀在脸上留下一刀刀的皱痕,也不再有趣,也慢慢就糊了。
糊了的记忆能叫记忆嘛?得叫阅历,就是把干过的或者看到过的事情糊了层面,就像没戴眼镜的近视眼把具体的细枝末节忽略了,转而看到了整体构造和脉络。到这时候,是不是有趣,就无关紧要了。
总有贪心的人,我就很贪心,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自己得有个过目不忘的本领,学生时代大部分的烦恼也就迎刃而解,成年后也会是个巨大的助力,看一遍就能装进脑子里,这得省下多少复习的时间,博闻强记,博览群书,移动知识库,想想就觉得好激动。
可惜我不是天选之人,只能天天用脑子祈盼脑子能长点能耐。
脑子拒绝了我,毕竟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很枯燥,平平无奇的一日和三十日没有什么分别。
脑子想了想,若人生每时每刻都精彩,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枯燥的,那,一直有趣,也就算不上有趣了吧,依然成了平淡。所以目前的平淡枯燥乏味,偶尔出现个惊讶,其实是生活给脑子减的负吧。
以前的日子没网,冬天看到了只僵在水田里的青蛙都跳的老高,现在的日子每天精彩纷呈,一会儿某某有个娃,一会儿哪个地方开了炮,一会儿哪个品牌作了妖,远比抻着腿的青蛙精彩的多,可你若等两天再问我谁和谁生了娃,我多半是记不得的,那只四仰八叉的青蛙我倒还记得是在哪个田埂下。
你看,得接受平淡和枯燥吧,从平淡和枯燥中去找自个儿觉得有趣的东西,变成独一份儿的记忆。
某书生因着东坡肉崇拜苏东坡先生,我因着抻着四条腿的青蛙念着田埂老牛,草深枯黄的那天。
嘿,本来想写写为了追求让人记住而搜肠刮肚让处处都有趣的这些个神奇的想法,可我本来也就是个无趣的人,变得有趣这件事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大,倒是偶尔有碗东坡肉,一只叉着腿的青蛙,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