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广场
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广场

卡比托利欧广场位于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山上,这座山是“罗马七丘”之一,传说罗马最初由生活在七座山丘上的居民组成,逐渐形成城市。
整座广场是由米开朗基罗于1536年受教皇委托设计的,包括广场上的建筑物以及上山的坡道阶梯。
阶梯的入口处,距离威尼斯广场很近,每级阶梯都宽而平缓,据说是为了方便中世纪的马车上下。
阶梯的顶端是希腊神话中的双子座双神:卡斯托尔和波吕克斯,他们光着身子牵着马,肌肉线条、人体比例均很完美。
走过阶梯来到山顶,就是巨大的广场,广场三面均有优雅的建筑物,三座建筑物的外立面上镶嵌着精美的浮雕和纹饰,楼顶则耸立着各种雕像。
正中为建于中世纪的元老宫,如今为罗马市政府的办公场所,所以也叫做罗马市政府广场。
两侧的建筑物为新宫、保守宫,如今是卡比托利欧博物馆。
包括广场地面上放射状的几何图形,均出自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手笔。
卡比托利欧广场(Piazza del Campidoglio)又称市政广场,位于罗马城中心的历史文化圣地卡比托利欧山上。
在古罗马时代,这座略呈“凹”字形的小山上建造了好几座重要的神庙,其中在南山顶上有前509年建造的朱庇特神庙,北山顶是前 344年建造的警戒者朱诺神庙(Temple of Juno Moneta),两者之间靠近罗马广场的地方是罗马国家档案馆。
在中世纪的时候,小山就像整个罗马城一样遭到了破坏,两座神庙都被拆毁,在原朱庇特神庙的位置上建造起保守宫(Palazzo dei Conservatori),是当时的市政官员驻地;在警戒者朱诺神庙的位置上则建造了一座教堂——阿拉科埃利的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in Aracoeli),而原来的国家档案馆则被改造成了城堡式的元老宫(Palazzo Senatorio,现为市政厅)。
1536年,米开朗基罗受教皇保罗三世的委托,开始这座广场的改造工作。
而对如此无序和不规则的环境,埃德蒙·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论及此事时写道:“我们试想一下,像他这样一位如此求索法式和美学的大师,大可以拆光旧建筑以让自己的创造力自由发挥。”
可是,米开朗基罗不是这样选择的。他的选择是保留原有建筑的基本结构,在充分尊重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作。
米开朗基罗注意到元老宫和保守宫这两座建筑的夹角略小于90°,他决定利用这一点做文章,设计一座以元老宫为中轴的梯形广场,就像罗塞利诺设计的皮恩扎中心广场一样。
因此,他命人从山下的罗马广场迁来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180年在位)的骑马雕像,把它安放在正对元老宫的轴线上,同时在元老宫的立面上修建一个以此轴线为中心对称的大台阶。
而且,他还给位于广场右侧的保守宫重新设计了立面,并在广场中轴线上设计了通向山下的台阶。
虽然到米开朗基罗逝世的时候,整座广场并未全部完成,但是他已经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尊重前人的榜样,于是他的创意不会像我们今天常见的那样“人亡政息”,而是在他逝世许多年之后仍然得到后继建筑师的理解认同。
17世纪初在广场左侧几乎完全按照保守宫的样貌增建了新宫(Palazzo Nuovo),最终使这座伟大的梯形广场得以全部完成。
如下图所示【图来自世界建筑简史】,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这座广场设计前后的面目。

就像埃德蒙·培根说的:“米开朗基罗已经用事实证明,谦恭和权力在同一个人手中可以并存,可以创造一个伟大的工程而不毁坏已经存在的史迹。”
而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最后建成的这座市政广场背对着卡庇托林山东南方向的古罗马城市中心,而面朝向卡庇托林山西北方向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新罗马。
它的平面呈梯形,纵深79米,最宽处60米,最窄处40米。
一条很长的台阶从山下直通广场,它也是梯形的,下小上大。
因为,自从罗塞利诺设计的皮恩扎中心广场之后,梯形广场就成为文艺复兴城市设计家们的最爱,因为它看上去 既有规整的特征以适应体面端庄的要求,又略显轻松自在不会过分拘谨。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梯形形状,当人从短边处向长边方向观看时,由于透 视的原理,感觉上位于长边的物体会被向前“拉近”,距离“缩短”,尺度“减小”。
而反之则是相反的感受。
这种梯形平面的广场设计后来成为艺术家非常喜爱的建造手法。
并且,在广场南侧保守宫的立面设计中,米开朗基罗采用了非同常规的巨柱式立面,巨大的壁柱从地面直通到二层楼顶,犹如一座巨型神庙一般,大大加强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
因为,从正常的视角看去,很难能够发现这是一座梯形广场。
在另一方面,巨柱边上实际支撑二层墙体的小圆柱的境遇却完全不同,在不得不承担起主要载荷任务的同时,它的生存空间受到巨柱的紧紧挤压,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
因而,不得不说,米开朗基罗是一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灌注到不仅是雕塑、绘画而且也包括建筑中去的伟人。
他的建筑到处都散发出强烈的个人情感,这是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所无法企及的。
他尝试将人类的精神情感从物质的枷锁中挣脱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艺术发展的新天地。
米开朗基罗用他的天才之脑,将这座广场点化成一件艺术珍品且声名远扬。
PS:部分资料来自世界建筑简史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