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原著“沦落风尘”的贺顿妈妈,才是全书最可恨的人
注:本文根据《女心理师》原著小说创作,图片源于《女心理师》电视剧。
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没有妈妈,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网友这样说:“没有人告诉你从女孩到女人的生理变化,没有人在你情窦初开的时候引导你……以后也没法给你建议选择男朋友……”
《三十而已》里面的顾佳,母亲病逝后,跟随父亲相依为命,顾佳的父亲是个好男人,但再好的父亲,也无法替代母亲的角色。
顾佳第一次来月经,羞怯地不知怎么办,她别扭地不爱回家,为了躲避尴尬,顾佳长期住在学校宿舍里,父女两人一度很疏远。
直到顾佳结婚生子,父亲也老了,顾佳才大方讲出青春期的“隐秘”小事,看到顾佳的成长经历,才知她为何长大后成了独立自强的女人。
没有妈妈的女孩子,成长注定要独自承受很多苦。
然而比起没有妈妈,更让人绝望的是有个“施暴者”妈妈。
《女心理师》原著小说里,女孩贺顿的成长,用“惨烈”两字形容都不为过,她从小就要面对穷苦的家境和荒唐的双亲,潜移默化中深受其害。
贺顿的名字,是一位老教师给她起的,其实她本名叫柴绛香,出生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里,在她六岁那年,父亲就抛妻弃女,离开了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柴绛香跟随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比父亲更有“责任感”,没有抛弃年幼的绛香,但看清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才是让人细思极恐。
1、绛香成为姐姐的替身
柴绛香上面还有个姐姐,小时候姐姐流鼻血,愚昧又贫穷的母亲,只会用土方子给女儿止血,病情被延误,姐姐病逝了。
姐姐离开后,绛香就成为了母亲唯一的依靠,《女心理师》原著里写道:
“妈妈纪念姐姐的方法,就是从此以后,把绛香当成了老大。”
短短一句话,让人脊背发凉,绛香其实早就成为了姐姐的替身,而母亲在经历了丧女,被丈夫抛弃等一系列变故后,对人生攒够了绝望。
这位母亲没有自救,没有怜惜幼小的女儿,而是言传身教,带领女儿一起堕落了下去。
2、母亲出卖身体换食物
为了养活绛香,母亲出卖了身体。
《女心理师》原著里写道:“女人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办法了……绛香知道妈妈和很多男人好,那些男人离开之后,绛香就有了吃的。有的时候,是半块馒头,有的时候,还有一小块肉。”
绛香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些食物是怎么来的,比起那些宁可“卖血”,也要保全人格的村民,绛香母亲无疑是最让人唾弃的那一种。
绛香是在村民厌恶的目光里长大的,从小她就知道了“活命”比“尊严”更重要。
在母亲的影响下,长大后的绛香,也差点走上母亲的老路。
《女心理师》原著里的贺顿,为了有开心理诊所的房子,嫁给了“拆二代”柏万福,柏万福没文化身体还有残疾,贺顿根本不爱他,但为了所谓的理想,贺顿还是选择了和柏万福这样的男人同床共枕。
嫁给柏万福后,贺顿还和前男友钱开逸保持着情人的关系,为了从钱开逸那里借钱做注册资金,贺顿不惜出卖了身体。
对于背叛婚姻,靠性谋生,贺顿是没有羞耻感的,一方面是因为她在十二岁的时候,遭受了继父性侵;另一方面则是她所崇拜爱戴的母亲,也靠此生存。
心理学家说:“在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他和最初抚养他的这个人建立的情感纽带,将会成为他一生情绪发展、沟通模式、人格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一生中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可以像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出我们的人格和沟通模式。”
贺顿的母亲,给女儿奠定了最耻辱的基础。
她是个年轻健康的女人,不是非要出卖色相才可以生存,出卖体力虽然辛苦,但能挣到干干净净的钱。
然而这个女人却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离家出走的丈夫身上,只会抱怨,不舍得吃苦,后来干脆找了个“长期饭票”,彻底把女儿推到了深渊里。
3、引狼入室,继父伤害绛香
《女心理师》原著中,绛香的继父,是个杀猪的,母亲嫁给他,只是为了“有口饭吃”。
绛香母女因此吃上了七零八碎的猪下水,不顾对方人品,就随便带着女儿嫁给了他,母亲的粗心大意,其实是不负责任。
姨母生病,母亲去看望她,把十二岁的绛香寄养在了村里的李婆婆家里。
李婆婆是全村唯一不嘲笑绛香母女的人,但她疾病缠身,完全顾不上小绛香,绛香偷着跑回了家,继父在半夜伤害了绛香。
《女心理师》原著里写道:
“从那时起,绛香就对男人留下了深深的恐惧和仇恨,从此,她丧失了对性的感知和享受,那挥之不去的寒冷异质统辖在她内心最隐秘的地方。由于那记忆太惨痛了,太肮脏了,她的意识只有选择了全面的遗忘。唯有遗忘,她才能告诉自己,你还配活着。”
绛香之所以遭受这样的欺凌,离不开母亲的失职,母亲在嫁人时就只是为了“猪下水”,没有在乎过对方的人品,并且,由于她本身的堕落,也导致了现任丈夫并不尊重她,更不可能爱护她的女儿。
身为母亲的责任,不是给孩子口吃的,把她养大就可以了。
引狼入室,把女儿置于危险中,长期忽视女儿的成长,这样的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施暴者”,她的暴力,不是留在女儿身上的,而是刻在了女儿的心里。
绛香是怨恨母亲的,但在这个可怜的女孩子的内心深处,孩子对母亲不满,是大逆不道的,于是绛香变得格外讨好母亲,畸形的母女关系,暴露的是母亲的自私。
4、忽视女儿的情绪和成长
比起物质上的贫穷更可怕的,是情感上的缺失。
绛香从小就穿带补丁的衣服,她觉得有补丁的地方最暖和;她不敢对母亲透露出悲伤的痕迹,因为母亲是她仅存的唯一的亲人。
被继父伤害后,绛香变得懂事乖巧,母亲不以为然,没觉察到女儿的异样,反而认为她是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女心理师》原著里写道:“后来不久,母亲就在一场传染病中离世,贺顿感到极其哀伤,她觉得一定是自己的仇恨得罪了上苍,才让母亲丢了性命。从此她更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对天下所有的老妇人都噤若寒蝉。”
这就是她在婆婆面前,既桀骜不驯又百般反抗的根源,即便到了嫁人的年纪,她仍然仇视着像母亲的妇人。
绛香的人生,是靠自己摸索着前进的,母亲没有给过她任何有价值的引导,反而把最肮脏的经历都展示给年少的绛香看。
母亲在女儿面前并不避讳自己“卖身”的丑事,甚至还病态地讲给绛香听,不自爱的母亲,难以培养出自爱的女儿。
母亲曾经对绛香说:“别心疼妈,妈才值呢,人家只能卖一次,妈能卖成千上万次呢!妈只希望小香以后能堂堂正正地做人……”
母亲把懒惰和沦落,伪装成了伟大的母爱,绛香对此既愧疚又感激,母亲养育绛香的方式,预示了绛香以后的放纵。
5、贺奶奶弥补了绛香对母爱的渴望
绛香的母亲,是不合格的,绛香对母爱的渴望,在贺奶奶身上得到了补偿。
绛香母亲离世后,她经朋友介绍,到了临终养老院做护工,贺奶奶就是绛香需要照顾的老人之一。
贺奶奶曾经是一名教师,看着懵懂无知的绛香,不忍看她荒废青春,耐心提点着绛香。
贺奶奶教绛香如何递名片,如何煮咖啡,如何保持优雅,更难得的是,贺奶奶培养了绛香阅读的好习惯,在贺奶奶的提点之下,绛香进步飞快。
贺奶奶督促绛香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对绛香说:“记着,孩子。你只有这么一点空间和余地,你要锻炼你的手,这样在有可能划水的时候,才会有一点力量。你要锻炼你的眼力,这样在看风景的时候,才能远一点……”
亲生母亲潜移默化影响绛香,女人走投无路之下可以走捷径;而贺奶奶却教会了绛香成为品格高洁的人,突破自己的圈层。
“读了很多书,觉得一个新的我慢慢长起来了。我早就不想叫这个名字了。”绛香很坚决地说道。是的,她在书里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她要和过去一刀两断。
贺奶奶给了绛香新的名字——贺顿。
《女心理师》原著里写道:“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绛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脱胎换骨的改变。”
只能做洗扫等体力活的绛香,有了更高的追求,她学习了心理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心理师,这和贺奶奶的领路有很大的关系。
比起那个只知道依靠男人的生母,贺奶奶其实才更像贺顿的母亲,这才是讽刺的地方,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比母亲要合格,足以看出这个母亲的失职。
写在最后
《女心理师》原著“沦落风尘”的贺顿妈妈,才是全书最可恨的人。
初读这本书,觉得贺顿的继父,才是她心理伤痛的罪魁祸首;重温才发现,贺顿的妈妈,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超过继父。
贺顿往后走的路,都有母亲的影子。
母亲为了馒头,不爱惜尊严;贺顿为了房,嫁给了不爱的男人。
两代女人的宿命交叠,贺顿也险些永坠堕落的深渊。
遇见贺奶奶,遇见丈夫柏万福,都是贺顿的幸运所在,一个给她指了明路,一个用深爱融化了她心底的寒冰。
成为心理咨询师后,贺顿在治愈别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的蜕变,她终止了和钱开逸的情人关系,全身心回归到了家庭之中。
《女心理师》书中写道:
“童年的悲惨遭遇,生父的抛离,生母的沦落,继父的凌辱……都在成就着她非同寻常女子的命运。因此她才格外地早熟,因此她才异常地敏感,因此她才能我行我素地走出田野,因此她才能选择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她知道孤苦无助的悲凉,知道一双手对另一双手的宝贵。她先是为了救自己,然后才知道也能救别人,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新兴的事业中。”
贺顿终于做到了,在救赎别人的过程中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