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大学》经典,内心清凉
今天周六,整理书桌时,翻到了《大学》,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再次读了一遍第八章,修身篇。说起“四书”,恐怕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多,就是年龄稍大的70后、80后,估计能完全回答上的也不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修身之基础,齐家之法宝,治国之纲纪。
《大学》第八篇原文如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重在修心。之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是因为内心积存着愤怒就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心存恐惧也不可能端正;心里受喜好的影响也不能端正;心存忧虑也不能端正。
心思不能端正,就好像心不是自己的一样,虽然你一直在看,却任然看不到什么实际的东西;虽然在听,却好像听不到声音一样;虽然嘴里吃着东西,但食不知味,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所以说,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
儒家倡导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但基础是修身,与佛家的修心同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一屋不能扫,何以平天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
修身,先修心,修心务必先要正心。正心则须无愤怒、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为正心点出了要害,就是要定心,定则慧生。佛家讲“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则为禅定,即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产生贪嗔痴及各种妄念,从而发生愤怒、恐惧、好乐、忧患。
《心经》:“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有恐怖,故远离颠倒梦想。”可见,身在红尘俗世,要做到心无挂碍,是何等境界啊。《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表达的也是因为外尘,不能自主,不能心定。古老的传统文化,先贤圣哲的智慧,高度就在那里,不过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描述罢了。
读着这些经典,在炎炎夏日,给人一种内心的清凉之感。想要开启智慧,让人觉悟,务必外息诸缘,放下难得之货,在大定中方显智慧。通达“即在物中,又在物外”的境界,做到“身在红尘,心披袈裟”,此生再无挂碍,圆通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