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研究院读书笔记读书

#短毛猫书房#这是一个我不太愿意跟上的时代

2018-04-22  本文已影响15人  我叫陈庆红

在路上。

晚些读《战争论》。

刚又读完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上一次读是什么时间,忘个干净,只记得是跟《童年的消逝》一起看的。

今天想把媒介环境学的书捋一遍,从《理解媒介》到《传播的偏向》,《娱乐至死》是第三本。有方向没计划。

#短毛猫书房#这是一个我不太愿意跟上的时代

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是媒介分析的总集,是源泉。《娱乐至死》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书籍、报纸到电视的媒介历程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理解这个标题对我来说是一个槛。

一说起娱乐,我想到的都是娱乐,比如电视节目,新闻大概不能算娱乐,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算是娱乐;比如电影,类型那么多,文艺片算娱乐吗?

娱乐的定义可能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我更愿意从英文原名来理解: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取悦我们自己直到死亡。

这代表了自报纸以来的媒介环境的偏向。不同节目的内容都在泛娱乐化或者说以取悦我们视觉感官的方式以获得我们更多的关注。而片面追求感官的满足,终将导致思考能力的失去——思考不是那么令人享受的过程。

1、泛娱乐化特征之一是追求好看的皮囊

自从美国总统的选举搬到电视上以来,我们不断在选举内幕中看到竞选人在形象上的讲究:出席什么样的集会要穿什么颜色西装、带什么款式领带、皮鞋最好有一些磨损的痕迹等等,都是基于民调反馈或者数据分析的要求。候选人秃头不行,太胖也不行。

这就是娱乐至死时代的特征:外观影响了选民对于总统对于执政能力的判断。外观跟执政能力有关系吗?没有。但是候选人在形象上不能取悦选民,就会丢失选票。

2、媒介的影响被普遍忽视

媒介环境学研究对象是所有各色媒介,不仅包括常见的媒体,也包括各式各样的技术。或者称呼为介质更容易理解一些,研究对人类生活有影响的介质。

对于媒介,人们一直有两个盲区。第一、媒介的作用很大但往往不为人注意到,看电视或玩手机的人,只注意到媒介呈现的内容,而很难注意到自从媒介进入生活后,对内容和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媒介是中性或者中立的,比如说是人杀人,不是枪杀人;认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可以传达同样的思想。

在本书中的前几章,重点就是讲媒介的偏向。

比如烟雾无法用于表现哲学,但文字可以。

文字“神”让神灵保持在神秘领域,需要抽象的思考,一旦有了神像或画像便不再神秘,无法再像原来那样去膜拜。

在钟表之前,我们通过身处其中的自然现象感知时间变化。钟表将时间切分为机械的运动,使时间成为客体,自然的权威削弱了。

从口语到书面语,是眼睛代替了耳朵,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书面文字让深度逻辑成为可能。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不像口语说出即消失,因此可以接受长期的审视,更接近于真理。

3、美国曾有过阅读时代

在电报出现之前的美国,曾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

一本书在当时达到了流行程度,相当于一本书在出版之后短时间内要卖掉几百万甚至到几千万册。那时的总统辩论采用的是公共集会场合公开辩论的模式,能够长达七个小时,候选人采用的往往是长句和书面语言,相互之间的提问充满了典故和历史背景。

那时的知名作家出现在公共场合得到的待遇可与今天一个当红明星受到的欢迎程度相提并论。

阅读是个枯燥、严肃和理性的行为。白纸黑字在视觉上所能给我们的愉悦感很低,而且积极调动大脑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推理、判断能力,否则很容易就出现有看没有懂的情况。

文字是抽象的,写着“她不禁流下泪来”与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女子流泪是截然不同的感官刺激。

所以一点都不奇怪,拿起书来没几分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手机却越刷越精神:不断刺激浅层的大脑活动。

4、电子媒介时代

电子媒介包括电报、电话等利用电子运动进行信息传输的媒介。

前电子媒介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讯的速度取决于交通速度,大洋彼岸发生的事件只能等到远洋轮船到来才有办法传开。通过狼烟或者信鸽传输的信息毕竟占极少数。这一时期的报纸或者说信息与当地都保持着相当的联系。

今天的一些城市都市报还保留着当地的信息,修个地铁、公交改道、新的市政设施等等,都与当地居民有着直接的联系。

电报的出现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到处是没有语境的信息。当然不会百分之百没用,但绝大多数没用,例如墨西哥城发生地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没有作用,知道了,评价一句好惨,也就是这样了,顶多就是谈资。

这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信息爆炸。

尼尔·波兹曼用“信息-行动比”来衡量这一现象,即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多少是可用于行动的。知行合一,信息的重要性就在于促成行动上。

但是从电报时代开始,大量的信息都只是叙述性的片段,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仅此而已,无用,仅仅是知道,无法启发深层的思考,如今的微博、短视频都大体延续了这样的连续浅层意识刺激。

5、照片很尴尬

看照片只需要能辨认,看文字却需要能理解。语出加夫里尔·萨洛蒙。

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照片无法表现抽象概念。比如抽象概念“树”,无法通过拍一张某棵树的照片来表达。

照片的意义在于能让形象脱离语境,在照片的世界里,没有开始,没有中间,也没有结束,就像报纸上的方块一样。常言道,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但必须有语境的支撑。但是大部分照片呈现时,都脱离了语境。

照片拍摄的都是真的,是真正的表层世界,而我们用语言来质疑这个世界的表面。

6、电视开启的娱乐时代

原文这句话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会依赖音乐告诉观众什么时候需要表现什么样的感情。

现在我们知道综艺节目当中,不单单是音乐要配合,甚至观众需要作出的反应都在提词器上写着,就为了取悦观众。

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没有观众缘的主播会被辞退,而这跟他(她)播报新闻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

电视上的图像源源不断,足以压倒文字使人的思考短路。

无论一个新闻有多么严重或者悲伤,在主持人的一句“好……接下来……”就烟消云散了,多么令人感动的电视剧情,一出现广告插播就消解了。

报纸、电视、微博、微信、短视频APP都采用的是拼贴的信息,不鼓励你进行任何的思考,而是考虑如何让你成为重度用户,取悦你变成是他们生存的方式与手段。

破碎的信息让人产生幻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子媒介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我不太愿意跟上的时代。

就这么着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