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我为什么而读书
在我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南开大学。可无奈年纪过于轻薄,很多过事便不熟知了,但偏偏对在周恩来总理像前发生的事印象很深。我记得那时抬起小巧的脑袋看着巨人般的总理,忽然吵闹也停下了,无理取闹也平息了,只有与那一片蓝下最纯粹的碰撞,与对雕像人物的一丝打心底的敬畏。
很多人在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来一句,“你这也太玄乎了吧,四岁就认识周总理?还对总理有敬佩之心,这估计是你臆想的吧。”在众多质疑下,我似乎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只是在一片又一片裹挟着妒意的声浪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自己对于最初大学的印象。直到前天,当我坐在教室里重新看着过往十九年的照片发呆时,我忽然寻见了那副与周总理雕像合影的照片,在证据面前这才坚信了自己。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至今都记得,在高中时有个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读书的时候,有个男孩半开玩笑的说了这句话,言语中的戏谑引发了一群人的哄堂迎合,而老师也笑而不语,“还中华崛起,多为为自己吧。”这个年代,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人再把中华崛起当回事了,热血的记忆愈发推前,可现实却总要把他抹杀,杀到连小学生都要为青春买单,你情我浓,而真正儿时那一个个当科学家的梦想,也早已散了——或者从未立起来过,每当看见这些事时,起初心还会绞痛一番,可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毕竟这并非是你能改变的,只是有些惋惜,或者痛心,周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年仅12岁,那时的他已经博古论今,无论是章太炎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都成了少年的腹中餐了。而在四岁那年的春天,当母亲第一次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听到掷地有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一切还是那么纯粹,简单,只有独一份的尊重。只是到了如今,如果当有人问起我为什么而读书时,我只能选择犹豫——
是为了生计,还是为了中国的文学,或者艺术?换句话说,是为了小家,还是为了大国?
群众总是喜欢见缝插针,“中国的文学和艺术还需要你这样的小屁孩呢?你快乖乖的做题吧!”起初——真的是起初,也只有在起初时我会激烈的反嘴几句,可慢慢时间消磨了我的热情,到了彼时,也只有静静看着他们口舌,让那高谈阔论成为可有可无的星星,难以照亮着万里夜空。
于是人变得世故起来,打交道必须打交道,人之常情嘛,开玩笑必须开玩笑,人之常理嘛,俗言乱语皆挂口边,只为求得片刻安宁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愿望。此时就连父母也未必是你的帮手,他们会心疼的让你放弃,可到了嘴边,话就变的俗不可耐——但却又是最真实的现况。你总不能要求所有报考清华北大的学生不去金融系吧,里面有多少孩子指着高考改变命运,发家致富,让自己与家过上好日子。可那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说真正的大国工匠们只有一人来自清华北大,底下的评论让人毛骨悚然:
“请求国家削减清北的预算!”
“清北的学生是为美国提供人才的!”
清一色的几乎狂热的反“清北”论跃然纸上,我心里只剩一阵寒意。这场属于清北与普通网民的小范围冲突让人看出太多,我们有多少人是仇视士大夫为核心的高校生的,很多人恨啊,小时候父母唠叨,你不上个985、211难为人上人,你哭着喊着说人生来平等可到了高考之际,又不得不承认父母曾经的说法是多么正确。哪怕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只为自己,那些高考胜利者的起跑线永远高一个台阶。去年高考有600万人无缘本科,在我们这个流量都赋予了极少数人的时代,自然有大部分人心中藏着怨气——
或许当我们的底层与上层出现明显的敌对时,我们究竟为什么而读书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吧。
这是一条短视频,底下的评论彻底击垮了泪的堡垒:
“我累了亲爱的,如果以后可以的话我们就在小城市里结婚吧,这里没有利益没有别人丑恶的嘴脸,只有我们最单纯的爱恋与幸福。”
@出的黄色名字下属于他们的回复是:
“好。”
“没问题。”
“我支持你!”
这些少年少女为什么而读书?他们抛弃了父母的期盼只愿躲进那荒无人烟的世之陨落处,难道他们读书只是为了逃离吗?亦或者他们本不应该选择读书?
我忽然想起我有一天跟同桌说起,其实我的梦想只是开一间花店,和老婆孩子一起,给来往行人一份微笑,让芬芳沐浴了整个街道,让蜂鸟雀跃于屋檐上。
可是换个角度想,那个三岁读太史公的四岁站在总理像前心怀大志的孩童,是否还能活的如同那时般心无愧就?
终有一天答案解开了,有一天有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女孩用一段文字告诉了我原来,我通过文字同样能带个别人花店般的享受时,我心结彻底打开了,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而读书了:
为帮助那些不知为何而读书的人们找到读书的理由——用我自己的方式。
这或许也是总理愿意看到的,晚辈们应该的模样吧。
by 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