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圆滑的含糊其辞,也比不上最笨拙的直接回绝

2018-01-18  本文已影响0人  零露文学帮您写作

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的“瞻前顾后”,导致太多的“优柔寡断”。

比如,不爽快的答应,就意味着拒绝。

成年人拒绝一个人时,既要顾及委婉和体面,更需给对方留下足够的体面。

然而,含糊其辞的回复常常令对方误解,最终才明白,最优雅的回绝绝非绞尽脑汁给出看似体面的借口,而是愈干脆愈好。

这样,不仅不会留给对方多余的“浮想翩翩”,而且自己不用扛起太多的“心理负担”。

恰像雨果讲的,“勉强应允不如坦诚拒绝”。

今年3月,与朋友到澳门游玩,友人莉莉得知后,咨询我“可否帮忙代购点物品”,而且专门问经过不经过某专卖店。

由于日程排得较为紧凑,原本没准备替人代购,不过,碍于情面,没干脆地回绝,只能婉转地答道,“也许要路过”,令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莉莉随即便把清单发了过来!

没办法,只好极其勉强地回复道,“好吧”。

莉莉指的这个专卖店向来在澳门声名赫赫,自然购物者云集,几乎排起了长龙,等了快一个小时,总算排到我,但恰好莉莉希望买的物品全断货!

我只能边给一直催我快点的朋友道歉,边通过微信向莉莉尴尬地解释其中的缘由,两边哪一头都没落着好人,心中那个憋屈呀,无以言表,“早知如此,当初干脆拒绝了多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称,美国幼儿初学的第一句话中,闪现频率最高的词正是“NO”。

“NO”表示你自己的意志。当“NO”被说出时,表明于你自己的领地中,你自己做主。

记得有一种关于自由的最佳诠释,所谓自由,即掌握说“NO”的本领。

敢拒绝别人的人,不怕得罪人,都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陆琪讲,在世俗的眼光中,帮人才能获取更大的力量,殊不知,拒绝是更有力量的一件事儿。

徐大维曾讲过一个小故事:

前几年,以前的老板热情邀他加入自己刚成立的新企业,他当时没明确回复,说先考虑一下,不过,考虑来考虑去,感觉风险太大,因此打算拒绝,不过,不知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合适。

发信息吧,怕别人感觉被轻视。

电话吧,又觉得不太严肃。

邮件吧,又貌似太不诚恳。

就这样一直在纠结中拖着,最后他干脆选择了“默不作声”,本来,他认为事情总算过去了,大大松了一口气,不曾想,半年后,有个朋友告诉他,以前的上司对外人评价你,“干事情没头没尾,不干脆”。

罗振宇讲,一个人是否靠谱,闭环很重要。

他人有求于你时,即使干脆的拒绝也远胜含糊其辞,因为拒绝也是答复,而答复了才叫有始有终。

去年,公司销售经理珊珊因急事需请假,正碰到有个客户要签约了,姗姗充满信任地请求明明帮忙。

明明尽管特别想帮助珊珊,不过,近来碰巧父亲有病住院,真的没有空闲功夫,所以,一直考虑到底怎样回绝姗姗。

姗姗性子急,一看明明没说话,就认为他默认了帮忙的事,就将客户签约的事托付给了他,急匆匆地回家走了,明明看着她脚步匆匆的背影,心想,“连表达的机会都不给我,这算什么事儿呀”,心里老大不爽,再一想,“我又没有明确说要帮你”,也就不管不问签约的事儿了。

过了几天,珊珊办完事回到公司,一问客户,签约的事儿早就泡汤了!自然一肚子埋怨,“不帮我也没什么,但为何当时不回绝呢?我也好找别人帮忙呀”。

明明满腹牢骚,珊珊气的不行,自此之后,两人产生了深深的隔阂。

很明显,假如开始明明干脆利落地回绝了,珊珊必然另外找人帮助,退一万步说,还能告知客户自己确实有急事要先办,回头再签约。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至于落得鸡飞蛋打的悲惨结局。

很多时候,含糊其辞的答复,完全表明不了回绝,相反,却给对方愈来愈大的期望。

假如别人有求于你,而你不愿意或无力帮忙,那就尽早回绝,千万别一直拖着,那样对双方来讲都是深深的伤害。

知乎上,有个提问很火爆:干脆的拒绝会不会显得太幼稚?

有个人的回答,我感觉特别到位:一点儿都不幼稚,相反,特别理性。

再圆滑的含糊其辞,也比不上最笨拙的直接回绝,因为后者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杨绛女士正是一位特别值得尊重的、懂得回绝的人。年轻那会儿,费孝通热烈地迷恋过她,让她回绝了。

费孝通不死心,问,“咱们能成为朋友吗?”

杨绛讲,“可以,不过,朋友是目的,绝非过渡,否则,只能绝交”。

费孝通没办法,只好成了钱钟书夫妻的好友。

后来,钱钟书先生仙逝,费孝通登门拜会,出门时,费孝通恋恋不舍,几乎两步一回头地下了楼梯,杨绛女士却轻轻地讲,“楼梯难走,今后别再知难而进了”。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自此,费孝通仅存的那点儿念头也打消了。

感情上的直接回绝,更是减少伤害的最好办法。

《情深深雨蒙蒙》里,何书桓是不懂直接回绝的庸人。明明自己的至爱是依萍,然而,当如萍问,“如果依萍没出现的话,你会爱上我吗?”

他不但没明确回绝,还给予了肯定。这样的纠缠不清、欲说还休,令如萍陷入了没有终点的漫漫等待中,最终造成了姐妹关系彻底闹僵的惨剧,何书桓也被世人骂作“渣男”。

感情上最大的不负责,便是不会明确回绝,如此一来,不论对他人还是自己,均是一种伤害。

​日本作家井上并不太出名,不过,却因一次离奇的失踪而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

原来,由于不懂回绝报社的约稿,日积月累,堆积如山的任务量最终导致他的崩溃。

纵使日程已经安排得紧张的不行了,井上也不敢回绝,怕回绝后,再也不会收到报社的约稿了。

很明显,一次次的退缩最终导致自己被逼入了墙角,无路可退,更无路可逃。

实际上,那些直截了当回绝的人才是真正的自信。原因是,这样的人懂得,恰到好处的回绝不会耽误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不能靠委屈自己、讨好他人来求取所谓的进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