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人物国学与传统文化

桓伊: 梅花三弄背后的江左风流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1520人  雪花如糖
念远怀人老师作品

文 丨雪花如糖    图  丨 念远怀人

0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中学时期,特别喜欢姜育恒略带沙哑而又深情的嗓音,尤其在唱这首《梅花三弄》的时候。

因琼瑶的缘故,一直以为它的出现,背后隐藏着一段感天动地、生死相依的恋情。至到读《世说新语》时,才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汗颜: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恒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恒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恒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 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既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秋天,秦淮河畔,北风萧萧。

从乌衣巷里走出的王家五公子王子猷,要去京城办事,船泊在码头。岸上,几个人簇拥着一位公子,只见他头戴青纶巾,身着一袭宽大的素色锦袍,腰间却不着任何饰物,步履轻盈,衣袂飘飘,行动处透着一股玄远、高逸的风流气质。王子猷心底里一阵纳罕:

谁有这样的气度? 便朝身边询问:

"岸上行者,究竟何人?"

"此乃桓伊将军",同船的一位客人答到。

"噢? 原来是桓子野,果然名不虚传。"王子猷惊喜万分,连忙托人向对方传话:

"久闻先生擅笛,江左无人能及,今日可否奏上一曲,让在下一饱耳福。"

桓伊早就耳闻王子猷率真有趣,才华横溢,绝非粗鄙平庸之辈,倒也不怪他言语唐突,于是款款行至船中,端坐于胡床,一言不发,接过仆人递上的玉笛,横在唇边,奏出一曲《梅花三调》。

笛声时而幽怨,时而清亮,时而悠扬,时而急促,仿佛看到梅花傲立雪中,不畏风霜严寒,俏满枝头; 又仿佛于月下暗香浮动,在湖边孤芳自赏……

王子猷听得入了迷,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等他回过神,桓伊早已上岸,飘然而去。

高山流水遇知音,应该就是这样吧。双方无须作揖行礼,也无须刻意寒暄,唯有音乐,就能抵达彼此的心灵。

这首《梅花三调》,乃桓伊在居云绵庵期间,面对寺中寒梅迎风斗雪,有感于梅花的孤傲、高洁、清丽,于是以梅谱曲,以笛奏之。闻者以为是从天上飘来的仙乐,回荡在山峦云雾中,余音袅袅,令人如痴如醉。

该曲传至唐代,被改为同名琴曲,明朝时又被收入《神奇秘谱》,并更名为《梅花三弄》,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桓伊对音乐的执着,达到痴迷的地步,每每听到别人清唱,即便不相识,也要情不自禁地合上一声:奈何(奈何,是曲调的遗音,一人唱完,众人在旁边帮腔相和)。

谢安听说后,笑着说:

子野对音乐,可谓一往情深啊!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出自《世说新语·任诞》

02.

一支笛,一壶酒,一袭白衣,游走于山水间,与名流雅士,抚琴踏歌,开怀畅饮。也许,在常人眼中,恒伊是位风雅之极的玉面公子,他的生活,应该这般闲适而富有诗意。其实不然,他在历史上留名,不仅因一曲《梅花三弄》,更因他是位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桓伊,自幼读书习武,少年时代,就显示出军事才能。被王濛、刘惔赏识,经举荐,任淮南太守。此时,东晋正饱受战乱之苦,前秦入侵寿春。桓伊联合桓石,力克敌军,攻下寿春。他被升任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在淝水之战中,他又与谢玄、谢琰等人,以少胜多,打败苻坚。因功勋卓著,被封侯拜将,与谢安,亦成了好友。

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安,但也引来了小人对他的忌妒。王国宝,虽是谢安的女婿,但专权擅利,行为不俭。谢安不喜,王国宝怀恨在心,在孝武帝面前,屡进谗言。皇帝开始疏远谢安。

桓伊,见谢安被诋毁,心中不快。一天,孝武帝在皇宫举行酒宴,要求桓伊吹笛助兴。桓伊趁机请求,让家仆吹笛,自己抚筝。

笛声响起,桓伊抚筝而歌。众人却面面相觑,原来,桓伊唱的是曹植的《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

这样的场合,一般都会歌功颂德,曲意逢迎。可桓伊偏偏不应景,然弦外之音,谁都听得出:

当初,魏明帝怀疑叔叔曹植有篡位之心,曹植便借周公诚心辅佐周成王的事迹,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并感叹"作臣子难。"

桓伊演绎此曲,分明就是替谢安抱打不平,让孝武帝不要轻信小人谗言,而疏远忠良。

向来镇定的谢安,听了这首怨声,已是泪粘衣襟,激动地上前,捋着桓伊的胡须,说:

"足下,不同于常人呀。"

孝武帝,也面露愧色。

危难之际,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这样的人,历来在朝堂上并不多见。因稍有不慎,便会引祸上身,连累自己。然而,桓伊并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勇敢地立于政治漩涡中,激流奋进。

一般魏晋名士,面对官场险恶,大多会寄情山水,喝酒服药,放浪形骸,以荒诞行径对抗残酷现实,或者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隐退。

桓伊却是个例外。即使在晚年,仍忙于政务,四处奔波,治理荒政,抚恤灾民。临终前,他将以前在战场中收集的残缺不全的器械、铠甲,一一修复,上交朝廷,以备敌寇袭击时,分发给士兵,为国杀敌。此番赤胆忠心,在两晋,有几人能做到?

常人眼中,退,是为潇洒淡泊 ; 进,乃求功名利禄。进退之间,退反而更容易赢得美誉。但换个角度看,退,又变成了消极避世;  进,则又化为责任与担当。

令人遗憾的是,在清淡、狂狷、任诞、嗑药、隐逸占主流的魏晋风度面前,桓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其声名远没有"竹林七贤"响亮。其实,这样的非主流名士,才是那个颠狂又变态的时代里,最为稀缺的。

月朗风清之夜,耳边再次响起《梅花三弄》,闭上双眼,脑海里竟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千年古刹内,一白衣公子,于大雪纷飞里,长空舞剑,宛若游龙。身后,一株红梅,凌寒怒放,在风中舞玉翻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