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庙

昨天,全中国最笨的那个亿万富翁去世了

2018-07-11  本文已影响989人  阿何

| 01 

我人生的其中一个转折点,是高考。那是在03年,我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还接受了市电视台的采访。

其实,那时候根本不在乎这些荣誉。真正解救我的,是我获得了几万元的奖金,一下子将濒临破产的家挽救了回来。

这些奖金大部分是政府给的,其中一万块是东莞一位企业家捐赠的,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感激至深。

或许对他来说,一万块不算什么大数额的钱。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一万块是天文数字,让我不至于考上大学却面临辍学。它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彻底改变了我未来的命运。

所以,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做教育慈善的人发自内心的崇敬。

对国家而言,教育意味着将来的整体发展潜力;对个人而言,教育则很大程度决定着每一个个体人生的轨迹。而教育慈善,小则改变个人的命运,大则改变国家的未来。

对这些人,怎样的赞誉都不为过。

| 02

昨天,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中国教育慈善界备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于当天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得知消息后,心情沉重,一个人在办公室沉默了很久。总想着,要为田先生写点什么。

或许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对更多人来说,田家炳一定是个从小到大会见到无数次的三个字。

他一生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此外还有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馆1800余间。全中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他的资助。

我出生的小县城,就有所高中叫田家炳学校。昨天和几个不同地方的朋友聊起,他们当地也都有田家炳学校。网上随便一查,你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消息:

田先生之所以备受尊敬,在于他为了教育是真正在拼尽全力。甚至做了很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乃至看起来有些“笨”。

比如说,卖屋做慈善。

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田先生的企业收入连续不如预期,影响了慈善方面的投入。

结果,田先生将自己在香港黄金地段九龙塘的700平豪宅卖掉,之后用这笔钱在贫困地区修建了20多所中学。而他和家人,则居住在非常简陋的住所里面。

他一生,将自己超过80%的财富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慈善上。也因此有人说:

田先生或许不是捐款最多的慈善家,更没喊出过“裸捐”的口号。但若谈到对慈善,尤其教育事业的纯粹和无私,以及自身修为和品德的高尚,田先生若称自己是第二,恐怕无人敢称自己是第一。

而现在,全中国最笨的这个亿万富翁去世了。

| 03

田家炳的一生,充满曲折和传奇。

他的运气似乎并不太好,却总能以开挂般的实力,遇山开山、逢水斩水。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田家炳的开局简直就是地狱模式。

1919年,他出生在广东大埔的一个贫苦家庭。这样也就罢了,结果16岁的时候父亲便因病早逝,他只能辍学养家。

那时候的梅州是个极其贫穷落后的地方,普通老百姓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为了活下去,很多人只能远赴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讨生活,往往途径香港。直到今天,当地都有“下南洋”的说法,很多家庭都有亲戚在国外。

田家炳也不例外,他将目光投向了国外,可惜却开局不利。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从事家乡特产瓷土的推销生意。结果不到两年,就因为战乱被迫前往印尼谋生。

1959年,印尼的生意做起来了,结果又开始排华,他只能举家搬迁到香港,从零开始再谋发展。

田家炳其实从小便极具从商天赋,堪称天才。

在越南的时候,不到两年便成为最大的瓷土供应商。到印尼后,很快也将树胶厂和塑料薄膜厂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从商,主要推销家乡特产瓷土。

只不过,他好像欠缺了点运气。命运给他开了许多残酷的玩笑,总将他辛苦积累所得毁之一旦。

| 04

香港化工大王。

香港皮革大王。

搬到香港后,田家炳总算时来运转。而他接下来的经历,堪称传奇。

50年代的香港还不像今年一样,主要以金融著称于世,反而在轻工业、贸易业方面发展异常迅猛。

田家炳在印尼创业期间就在轻工业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基础。到达香港后,他在新界屯门填海造厂,几年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大型厂区,主要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

几年时间,他就成为香港人造革和化工方面的领军人物,被尊称为“皮革大王”和“化工大王”。

80年代,彼时的中国大陆刚刚拉开改革开放的帷幕,时代风起云涌。而田家炳那时候已经成为香港知名的亿万富豪。

| 05

笨蛋田家炳。

和在经商方面恐怖的天赋相比,田家炳在一些方面则看上去非常“笨”。

比如说,80年代的时候他的生意就已经达到了阶段性的巅峰。那时候的香港,在房地产及其他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赚大钱的机会。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此时正该勇猛精进,加速扩大事业的版图。

但田家炳不一样,他逐渐将自己的视野转向了教育和慈善。

1982年,他成立了纯公益性的机构——田家炳基金会。又在两年后,将企业交给下一代打理,自己开始全心全意做教育、做慈善。

田家炳做教育、慈善的方式,跟其他人很不一样。

可以说,他是全世界范围内都绝无仅有的,几乎将自己一切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的慈善家。

前期,田家炳投入到慈善事业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

1、自己家族企业经营所得,利润的一部分;

2、田家炳基金会运转的资金和经营所得。

但是经济运转有它的周期性,企业经营也总有顺风期和逆风期。难免有些时候,这两个来源都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投入。

这时候,田家炳开创了很多慈善界的“创举”。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出售700平豪宅,修建内地20多所中学。

03年,贷款600多万港币,捐助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等学校。

05年,卖掉20多层的田氏广场,全部捐给数十所大学、中学。

……

与此同时,他对自己则苛刻到了另一种极致程度:

40多年的早餐都是面包涂果酱,没有私家车主要坐地铁上下班,一双皮鞋穿十年,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3000港币……

看过太多人借慈善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只能说这些人连给田先生提鞋都不配。

| 06

智慧的田家炳。

田家炳做教育慈善,绝不是投入金钱和“舍得”那么简单,而是充满智慧。

之所以聚焦在教育上,源自他早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早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表达过这样的思想:

“……有了这些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大包袱’,如何将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的其他人做教育慈善,钱投入了名得到了,可能就差不多了。而田家炳不一样,他更重视实际的效用。

他在教育慈善方面的很多具体做法,都是令人深思的:

1、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事,优先投入贫困地区;

2、不是只给钱,也往往参与到项目具体的运作中,防止地方贪墨;

3、优先扶持更为重要的基础教育;

4、不重视学校数量,更强调办学质量;

5、亲自到每一所捐赠学校鼓励学生;

6、只做实事,基本不接受记者相关采访;

……

曾经有小人揣测过田家炳,说他捐赠的学校都要以“田家炳学校”冠名,实际上做慈善就是为了求名。

对此他也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这样做,可以更好地约束自己,也能约束学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机影响到更多的人,投入到慈善行业中来。

而对那些中伤的人,他又是这么说的:我不计较他们的说法。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我的人格就是这样。

如此境界,高山仰止。

| 07

一天时间,已经有无数网友在悼念田家炳先生:

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有师生自发组织悼念活动:

一个人的逝去很快,但我想,这个世界会记住他很久。

而这样的人,也值得被世界铭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