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北漂的故事美文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世,致敬我逝去的二十年!

2020-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MrPrincelittle

“这里沉睡着一个奇怪的人”。

如果将来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希望这是我的墓志铭。

回顾走过的半生,蓦然发觉自己做了许许多多奇怪的事情,至少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今天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记录下自己走过的路,这是我给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谨以此文告诉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在21世纪之初的时候,曾有一个无名之辈,有过这样浑浑噩噩、光怪陆离的故事。

我走了很远的路,遇到很多人,遭遇了很多事,这是我的故事。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那么我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我。

有许多朋友,从各个平台添加了我的微信,成为人潮人海中的陌路人,能够看到我的个性签名——天生的浪漫主义者。

是的,我相信星座,我相信双鱼座是天生的浪漫主义者。

父母告诉我,从我出生的时候,就经历了很多波折。那是个困难的时代,刚刚改革开放,我又是来自三线城市的农村,经济上十分拮据,政治上也极度严苛。嗯,就是那个计划生育横行的年代,我有了哥哥,所以算是超生,母亲在怀孕期间不得不东躲西藏。

在我的连累下,家里许多东西都被公家人拿走了,虽然美其名曰“罚款”,但其实我家新买的黑白电视,早就在村支书家里用上了。就这样,能拿走的值钱物件,基本上都被拿的七七八八,不能拿走的也被我父亲变卖了,用来贿赂那些计划生育的官员,以求留我一命。

在这里我很想多讲讲我的父母,他们勤勤恳恳一辈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吃了半生的苦,遭了许多的罪,很多时候走投无路让成年人也欲哭无泪。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熬过来的,但是我知道,这一切的辛酸,一定被我降世时的啼哭冲垮殆尽了。

这不是煽情的文章,就不在这里讲许多了,只是觉得在回顾人生的时候,父母值得我的这份感激之情。

后来的人生,就与绝大部分人相似了,好好读书,进入大学。

因为在北京读书,身边的同学朋友陆陆续续都出国留学,毕竟首都人民还是有些家底的,而我的父母向来是注重教育投资的。虽然家里没什么钱,但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父母从不吝啬,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不比同龄人差的,尽管这是个不小的负担。

于是有幸,我也在出国大潮中随波逐流了,到了那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美利坚,也在期间结识了许多朋友,还有我后来的合伙人。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讲述的一样,我认识了现在艾维国际的合伙人,她自毕业以后就留在了美国,帮助中国学生实现那个“美国梦”,时至今日,已经十年。

她是个很有激情的人,坚信自己的选择,将美国留学作为毕生的事业。在她的感召下,我加入了这个地方,从此她在美国,我在北京,共同从事这个事业。

关于这段经历,我也不想赘述,因为今天的主题是“我浑浑噩噩的二十年”。

我自认为,自己浑浑噩噩的二十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正是当代青年正经历的状态。网上认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却以为不然,这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的一样,我觉得我们是“失落的一代”。

下海经商的浪潮退却,互联网的大潮袭来,阶层的壁垒日益固化,我们这群人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日复一日的工作磨灭了激情,于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们没有垮掉,只是陷入迷茫。

可是呢,这又怎样,人只要还有信念,就还没被打倒。

我愿意相信,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在浑浑噩噩的间隙,开始寻找意义,尽管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意义,活着的意义,或是人生的意义。

于是我开始了崭新的人生,就是那种集万千职业于一身的人生,这些不处于一个领域的职业,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更清晰地认识到眼前的这个世界。

我最开始进入的是娱乐圈,在各个剧组担任统筹和外联性质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所以凭借我的资源与人脉,混个这样的职位还是不难的。于是,我出现于各大剧组、演播室,拍电影、拍电视剧、录综艺。

在这个职业中,就是混圈子,跟各大群头混关系,跟各种领队混圈子,还是比较容易胜任。但是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就是听故事。在北京有很多北漂,他们有的就是为了讨生活,有的是为了演艺梦,奔波于各大剧组就当那种没有镜头的群演。他们住着地下室,化着各式各样的特效妆,拿着一天一百块的工资,我不是说可怜,只是说辛酸。

嗯,他们有的来自山区,有的来自边陲小镇,有的来自中原农村,也不乏有人家境不错就是体验生活。见到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讲自己的人生际遇,或是自己家乡的风貌,这让我认识到世界上的一群边缘人。

时过境迁,我与这些人或许只有一面之缘,也许未来再也不会相见,但是我记得他们的故事。

因为我个人比较爱玩,从大学时期就去很多夜店,对里面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比较向往,于是这就成了我的第二个职业——夜店职业经理人。但是我在这里澄清,职业经理人不隶属于,我与夜店属于合作关系。反正就是进入了工体圈,这个位于帝都最繁华地段的不夜城,说是醉生梦死的地方也不过分。

所以,有了现在的工体夜店聚会活动,这个相信知乎上许多朋友都是知道的,也有许多知友曾来线下与我见面。

两三年就这样混日子似的过去了。

可是混着混着,朋友越混越多,圈子越混越大,对人生的理解也更深了。

于是我开始挑战另一个行业,没错,我做了公关。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公关是做品牌宣传与舆情优化的,并非像大家开玩笑讲的那样各种交易。当然,这需要各式各样的资源,来为公司处理问题解决方案。

在公关公司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许多行业的内幕,了解到各个领域的信息,也让我对商业社会的本质有了最初的认知。尽管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钱少活多掉头发,但是我不得不感激这段经历。从那以后,我深切体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义。所以在这里劝各位,不要为眼前的苟且而惋惜,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看待这段经历。

我其实不想在这里灌输鸡汤,因为我深知,这世界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

好了,我们继续讲故事。

公关公司的浑水趟多了,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心里的“诗与远方”开始生根发芽。

所以期间,我加入了一个KOL组织的创业项目——在繁华的闹市,开一家安静的花店。因此,我成为了FU花店的合伙人,因为花是美好的东西,我希望它能点亮我的生活。当然,这家花店也不是寻常的花店,它是由一群来自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小伙伴携手建立的。

所以,仅仅卖花是没趣的,我们要以花为媒介,做一些特别的事情。就这样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插花沙龙、花艺摄影、异业联合等等。为了表示诚意,我对花店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运用我的资源,帮助花店解决了供应链的问题,使花店的鲜花得以从云南直供,节省了花材采购成本。

此外,我为花店做线上的宣传文案,设计线上活动,维系和拓展花店社群。另外,在线下活动中也谈了不少合作,我至今还记得2018为FU花店举办的跨年夜活动。很神奇的,就这样我认识了一大批在北京打拼的年轻小伙伴,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就职于各大公司,就不一一赘述了。

后面因为各种原因,我离开了FU的大家庭,与两个小伙伴一起建立柠檬学社。我希望做有趣的事情,又不那么功利化的,于是我把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寄托于这个新生的社群。这次的定位是社交活动,那种半陌生人社交。

因为深知年轻人在帝都的处境,所以这次我希望把柠檬学社作为我的一个社交实验,通过组织线下活动帮助大家交友。咳咳,大概就是一周CP那种设想,希望我亲爱的朋友们,可爱的一腔孤勇的北漂们能够找到自己另一半。

一年的时间里,在柠檬学社的活动中认识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人,其中有的已经成为我推心置腹的朋友。当然,也有不少朋友真的在这里脱单了,眼看这些成就,我觉得很满足。希望未来还能折腾更多的事情,还有勇气不向生活低头。

在我逝去的近三十年里,我始终像个飘荡的灵魂,做了一件又一件事,穷尽这么多年也没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回头望去,看到自己走过的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悲伤。

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只希望能够记录那些特殊的岁月,是非成败,岁月为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