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无人可逃也无处可逃的选择窘境

2024-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勤言不勤语

高中第一遍读《人生》,泪目,“金子一样的巧珍。”

大学第二遍读《人生》,感慨,“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毕业后第三遍读《人生》,悲哀,“在还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年纪,与最重要的人擦肩而过。”

年过三十再看《人生》,这次只剩沉默。

“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待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巧珍说。

“咱们在一块生活吧!跟我们家到南京去!你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在大城市里就会有大发展。我回去可能在省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我一定让父亲设法通过关系,让你到《新华日报》或者省电台去当记者……”亚萍说。

在大马河桥头,当巧珍泪水在脸上刷刷流淌,一串一串掉进桥下的大马河的时候,多数读者的心也跟着碎了。高加林昧了良心,选择了亚萍,丢下了陪他度过人生低谷的巧珍。

高加林伤害了善良的巧珍,也伤害了我们这些善良的读者。

全书最后,当高加林一无所有跪在黄土地的时候,尽管我们的心情复杂,可这复杂的成分中,却少有对加林的同情。

选择都是岁月和经历的产物

考虑加林的年纪和出身,我们其实不该过多责难他。

他,高加林,一个有魄力,有能力,才华出众,刚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正是心比天高的时候,要他一辈子匍匐在黄土地,将他的特长,所学的一切,全都磨灭在农村的烂水臭沟里,这如何能甘心?

何况,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出生在农村,因为当时的户籍制度不让他到城里去,全是外界因素在阻扰他。

所以,当人生的机遇落到他的手里,在马占胜的运作下,他成为通讯记者,高亚萍的青睐,让他有机会前往更大的城市,有更好的发展,他能不抓住翻身的机会吗?

于高加林而言,那时那刻,个人的事业是最重要的。

作者路遥的婚姻选择也是如此。

路遥的好朋友海波回忆路遥:“有一次,他谈到自己的婚姻,说还得找一个北京知青。我说:‘还是找一个本地人比较稳妥,知根知底,有挑有捡。’他一听生气了,反问说:‘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路遥家贫,为了上学,路遥父亲将七岁的路遥送给大伯,可到了升初中考试时,他大伯也无力支撑他读书了,明令禁止:“不准读书,回村受苦。”

可是哪怕不让上学,为了证明这几年来是认真学习的,证明自己是有能力考上的!路遥坚持参加小学升初中统考,最后一千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二。

大伯还是坚持,“这学肯定不能上,天王老子说了也没用!”

最后路遥自己跑去央求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波三折才算读上了中学。

这可以算是路遥婚姻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1970年,国家首次在知识青年中招工,县上给路遥一个指标,让他去铜川市“二号信箱”当工人,这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一次招工,机会非常难得,但路遥却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林虹(非林达)。

在当时所有的乡下青年想方设法“跳农门”之时,路遥却把宝贵的机会让给“八字还没一撇”的恋人。当时,有人善意地提醒路遥。他却说:“为了她,死也值得!”

然而,命运却以残酷的方式回应了他的赤诚,一如高加林对待巧珍,林虹追随更好的前程弃他而去。

受到了这样一份厚重的人生打击,路遥对待婚姻变得现实了,或许还有赌气的成分,所以才说出一定要娶北京知青的话。

最后凭借才华和要强的个性,路遥如愿以偿,赢得了北京知青林达的青睐。

林达成为路遥的未婚妻后,为路遥付出了很多。她每月挣三十八元工资,除了自己的伙食和必不可少的零花钱外,其余的都让路遥花了。

路遥能写出后面的优秀作品,林达的功能要占一半。

没有免费的午餐,选择的一面必然是代价

经济学中,常说机会成本,其实就是选择的代价。

决定投资于A项目,意味着不能同时投资于B项目,若B项目的预期收益,高于放弃A项目所能节省的成本,那么选择A项目的代价就是失去投资B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从这个角度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选择的一面是必然的损失。

高加林选择了亚萍,所以永远丢失了一颗金子样的真心。

路遥选择了埋头创作,用生命去写书。

他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讲述创作《人生》的情景:“记得近一个月里,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以致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给县委打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寻‘无常’。”

《人生》只是路遥自残式写作的缩影。厚夫的《路遥传》中说:“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几乎是每天都在黑暗的牢房里奋战。他基本上放弃了常人的生活——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女儿逛公园,连听一段音乐的时间都被剥夺了,更不要说上剧院或电影院了。星期天或节假日,省作协机关大院空无一人,路遥却仍然趴在桌前,完成每天的额定工作量。直到额定誊稿任务完成,他才步履蹒跚地回家中休息。”

他甚至写到吐血,到了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的地步。但路遥仍然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路遥卖命的另一面是,却是被忽视的家庭。

林达作为知识女性,有自己的工作事业,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可是,路遥完全甩手掌柜式(用现代话叫“丧偶式”)的婚姻,让她喘不过气来。

一人带娃,从辅导作业到照顾饮食起居,从接送上下学到独自带着看病;一人做家务,从抗煤气罐上楼到生炉火取暖,从往楼上搬蜂窝煤到替他照顾一大群亲戚家人……事无巨细,全是她一人用瘦弱的双肩担起。

所以,不难理解林达最后的选择,她要离婚,即便路遥已经病入膏肓,她也要离婚。

最终,43岁的路遥躺在雪白的病床上,满脸痛苦和无奈,在离世前签署可协议。

早点知道想要的,方法是舍弃

高加林的悲剧,我们无能为力,这是人性生动地剪辑。

我们尝试假设一下,当初,如果加林选择了巧珍,他还会认识到巧珍的珍贵吗?他和巧珍会幸福吗?

不一定吧。一旦高加林的事业碰上了阻碍,他会叹息,放弃了亚萍这个强大的助力,他会顿足,没有捉住这个让他平步青云的好机会。

他甚至可能会怨恨巧珍,迁怒巧珍,在醉醺醺的酒后,满身邋遢,一身臭气,指着巧珍,摇头晃脑说:“要不是你,我现在已经……”

这是一个难于破解的死亡缠绕。事实上,我也不认为,在现实意义上,有完美的解决方法。

人的薄情正在于此,我们爱自己,所以总是先成全自己。可见识的短浅和人生的欲望,是不能合拍的钥匙与锁,打不开的门后,是看不到的代价。

于是失去,于是痛苦,于是成为好的讲述材料。我们都知道,成熟的形象带着伤痛,赚人眼泪的文章留有遗憾。

可选择是不可逃避的。为此,能做些什么?

也许,只是尽早想清楚,我要什么?我还要什么?

又或许,给自己提预设,我丢了这个会怎么样,丢了那个又会怎么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