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凑合的状态
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朋友包的饺子。问我们吃饺子要不要带汤?其实我们平时在家都是吃干的饺子,这一次朋友建议我们尝试一下汤饺。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平时吃馄饨一样,把调料放碗里,用汤调好再盛饺子就好了。
那天的饭桌上有三个孩子和两个大人。大人的调料稍微重一些,而孩子的调料就放的少了一些。
上桌后我儿子嫌弃他自己碗里的汤没有什么味道,非要跟我换,最后他吃的津津有味,而我吃的寡淡无味,太难吃了。
朋友看出我吃的太痛苦了,问我要不要再加一些调料,我脱口而出,不用了,没事的。
从小我就怕麻烦别人,也因此从小到大,但凡遇到这种事情,我自己一声不吭就会把这碗无味的饺子吃个精光啊,不会说一个不好吃的话,更不敢要求别人做任何事情。
朋友看出我的为难和拘谨,对我说,你别凑合,不好吃就加点料就好了。
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是呀,为什么要凑合着呢?虽然调料在厨房,过去拿来调好这碗汤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然而只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形成的不敢吭声,不愿麻烦别人,不好意思提需求,有吃的就不错了,怎么能麻烦别人,这样的思维逻辑,才有了,无时无刻不在凑活自己的结果。
这个思维逻辑就像一个病毒程序一样,侵蚀着我的整个身躯和大脑。
有吃的就很好了就满足吧,怎么还能有脸要求更多更好呢?你不知道家长能给你弄来的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吗?
这是生活中妈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其实当时的那个要求可能真的只是很简单的一句。汤太淡了我需要加点盐。
但却被妈妈反驳成我的不懂事,不理解 不谅解,甚至被说成我不配得不值得。
经常被这样要求让我觉得我好不配,不配活着,不配要求好的东西,不配吃好吃的,更不配提什么要求。
这是我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常常给我的感觉,身体里的委屈不公平,不满,愤怒,大概就是那时慢慢积累起来的吧。
凭什么呢?我有什么不配的,我只是觉得想加点盐而已,我不配吗?
长大后才慢慢的意识到我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卑微和不配得。
于是长大后的日子就在不停的修复着童年的伤痛。
还记得在一次心灵系统排列课结束后我意识的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从妈妈给我套了几床被褥开始的,那还是我结婚的时候妈妈套好寄过来的。
然而奇怪的是,这么好的被褥,几年来一直被我放在柜子里,从来都不曾用过,而在床上铺的还是在学校时用旧的被褥。
我突然意识到我活得都多么的不配得不值得,好的东西放在我跟前我都不会去用它。
也是在那一刻开始,我意识到被褥是妈妈对我的爱的一种表现,却被我放起来,不敢接受。于是那天回到家我就把旧的被褥一股脑都换了下来,全部换成了新的被褥。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有了幸福感,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美妙。
生活中这样的经验有很多,像衣服永远只穿便宜的那几件,越是贵的衣服越不舍得穿,挂在衣柜里成了摆设,于是学习断舍离。断舍离后,我把能穿的当季的衣服都挂出来,时刻提醒自己,在有限的条件下做最精致的自己。
饮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孩子和老公都喜欢吃米饭,而我只想吃馒头,但即使是馒头我都不舍得给自己买,觉得,吃不完放坏了可惜,不如自己将就一下。孩子和老公更是一点辣都不吃,而苦了我,无辣不欢的味觉。学习如何爱自己后,我开始在饮食方面不再将就自己,时而给自己做一个合自己口味的饭菜。
谁说我不配得呢?从生活点滴中爱自己。我发现我也可以做到,我值得拥有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