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是个“坑”

2021-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水中盐

打开成功学的书籍,可能满眼都是以下标题:

《能控制情绪的人,就是自己的王!》

《改变人生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

《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人生的大忌》

.......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强硬控制自己情绪的做法是给自己挖坑。

在我的工作中,我看到很多看似成功的人,深受情绪问题困扰,终日处于惶惶和压力中,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强硬应激方式,将团队拖入了泥潭,更不要说实现个人和团队目标了。

而且,长久地对情绪采用功能强硬防御方式,会造成了抑郁、焦虑、羞耻等致病性情感。

6月2日,是世界情绪日,emotion awareness day,情绪觉察日。

难道情绪居然还需要一个节日来庆祝或提醒吗?

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的确是个洋节,而且是很陌生的洋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求人不喜形于色,对于个人情绪大部分是不觉察,不表达的,成功学里则是要求控制,似乎冰冷的理性人和扑克脸才是霸道总裁的样子。

这种传统文化+成功学的情绪恰好和6月2日情绪日的主旨是相悖的。这篇文章,我就来讲讲为什么。

图片

从我们出生那时起,情绪就伴随着我们,甩不开,躲不掉。

这个时时刻刻伴随的你的情绪,心理学中有很多理论来解释。例如基本情绪理论,认为我们的情绪是天生的,我们的情绪就像指纹指纹一样独特且不变。

我们人类有基本的六种情绪。你能看出这是哪六种情绪吗?

图片

这六种基本情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愤怒、恐惧、厌恶、惊讶、欢乐、悲伤。你猜对了吗?

心理学家一度可以通过为面部情绪编码(FACS)的方式来识别情绪。如果你看过美剧lie to me,就是在说这个事情。

图片

近年来,心理学家则开始认为情绪是心理建构和社会建构的。 举个例子吧,一个男孩子看见了一条蛇,如果他具备关于蛇的知识,知道这条蛇没有毒,说不定还很温顺,他就不会那么害怕,他通过自己的认知进行了心理建构;在另一种情况下,他担心蛇有毒,但他更害怕旁边的朋友嘲笑自己是胆小鬼,因为社会文化一直告诫他,男子汉绝不能外露恐惧,于是他展现了淡定的样子,压抑了害怕的情绪。这种情绪调节就是社会建构。

我自己倾向于建构理论。你可以留心观察自己或者你周围的人,他们面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事情,可能有不一样的反应。例如,对下属很凶的人,转身对上司卑躬屈膝, 是不是?

因为情绪是可以建构的,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想法?

  1. 你想要控制和管理你的情绪?

  2. 你想要消除恐惧情绪?

  3. 你想要消除焦虑情绪?

  4. 你想要消除你所有负面情绪?

你的想要逃离、避免负面情绪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对你的health wellbeing 和个人发展却未必最好。因为负面情绪都有其积极的一面。

1、不要控制和管理情绪

我一直都不赞同控制情绪、管理情绪这样的说法。这样说,暗示存在一个更高的管理系统,可以管控情绪。有时,正是这种对立的、管控的想法,造成了情绪的否认和抗拒。

况且,情绪那么狡猾,你和它玩猫鼠游戏,代价太大。

情绪有正负之分:就是咱们平时说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爱、信任、好奇、开心啊,都是积极情绪;而恐惧、内疚、悲伤都是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有动机作用和组织作用, 我们更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呆在一起。当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全神贯注,废寝忘食(我没说是打游戏哈),如果让你和讨厌的人呆在一起,就感觉度日如年。

我们人呢,有点挑肥拣瘦,总是想要积极情绪,拒绝消极情绪。但是,情绪非常狡猾,你越拒绝ta ,ta越来劲儿,还会乔装打扮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比如说,一些儿童期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温暖和抚慰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可能发展出一些病理性的羞愧、狂怒或者无价值观和绝望。但是其实他们的真正核心情绪是孤独、羞耻、悲哀。

昨天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案主是一位在从事前沿的脑神经研究的博士,她当时的症状诊断是厌食。当她谈论起丈夫对自己的背叛,谈起在周围人对她的关心,她的声音和表情一直不变,就像在谈论一件别人的事情,她没有悲哀,愤怒,也没有感激。

后来的会谈中,她谈到自己是移民家庭的孩子,当她的家庭刚到美国时,她的父母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她惊恐不已,但是又得不到安慰。于是,她自救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关闭起来,只要学习就好。

长期“拧巴”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或情绪功能不良,会成为错误的自我组织方式,抗拒新的生命体验。长期以往会阻碍生命能量在自己和关系中的流动,带来情绪功能不良和身心症状。

长期被强烈的、痛苦的情绪淹没,发展为抑郁、焦虑、物质滥用等。在《空心病》这篇文章中,我也认为:缺乏真实、流动的情绪体验,也是造成存在性焦虑和个体意义匮乏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我们成都49中事件后说过的,所有孩子的情绪需要疏而不是堵。

2. 恐惧情绪也有大用场!

极端的恐惧,害怕和焦虑情绪是埋在我们DNA里的。

人类的祖先面对野兽这些危险时,就是因为感到恐惧和害怕,他们本能地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才存活下来。

对于咱们人类来讲,如果没有恐惧情绪,大概就没有你我,早就灭绝了。

图片

人类幼崽时候,基本也是用哭(不同的哭)、笑等情绪表达来交流需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曾经认识一个人,她说她在和领导争取资源时,也常用这招,据她说效果不错。哈哈哈。

图片

3.中等焦虑挺好的!

近些年社会流行词语之一是“贩卖/煽动焦虑”,连网络举报中有一档都是“贩卖焦虑”,似乎“焦虑”是件万劫不复的事情。

但其实,焦虑,并非全然坏事。

我以前针对中年焦虑写过一篇文章,《40裸辞,中年人的焦虑是无病呻吟吗?》根据心理学研究表示:中等程度的焦虑程度最有助于能力发挥和表现。

这个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就像运动员上场前,不能不紧张,也不能太紧张。

图片

所以,你的孩子在考试前,或者你在重要的演讲前,记得使用这个钟形曲线的规律,保持中等焦虑,有最佳表现的可能。

至于这个中等,怎么定?

每个人肯定不一样。 一般是这种状态:兴奋, 感觉准备好了,而且还能保持眼观六路的状态,没有吓得认知狭窄。

4、和负面情绪做朋友

正确对待情绪的方式,不是要走到情绪的对立面去控制它,而是要和情绪做朋友。

把情绪当作是认知汪洋大海中的浮标,让它帮助我们发现“真实自我”。在矫正性的关系体验中去体会希望、好奇、安全和信任的感觉,替代致病性的情绪体验。

你可以在通过几个步骤慢慢摸索,或者找到合适的专业助人者的协助。

(1)、觉察。开始时,在事情已经发生后,你能觉察到发生了什么,以及发生后的影响;你发觉自己孤独时,就容易暴饮暴食。发现这个模式后,你可以发展更有适应性的应对策略:感觉孤独时,去找个朋友聊天或者去看场电影。慢慢地,当这种情绪再次来袭时,你能觉察到、并在不想要的结果发生前阻止它。

(2)、表达。不抗拒情绪,接近情绪。可能一开始要忍耐一下,慢慢地和情绪多呆一段时间。当你可以正眼看它的时候,你就获得了了解、表达和反思的机会。这个阶段非常不容易,必要时,需要值得信任的朋友或专业人士的陪伴。

(3)、调节。 所谓调节,就是让小的变大,让被压抑的发出声来,大的变小,让强烈的淹没性情绪得到限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安全、共情的环境或关系,体验安全的依恋,自己也发展出自我安慰和自我同情的力量。

(4)、反思。开始重新书写情绪体验,重新建构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建构对过去事件中他人意图的理解。允许不相容但是有现实适应能力的情绪。

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会阻断一些自动化、甚至代价传承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反应模式,创建出新的良性情绪图式。

简单讲一个关于我的客户W女士故事:

有一天她下班回来,很劳累。发现她的女儿作业什么都没有做,还各种不听话。她当时一下子气血上头,真的感觉要抓着小朋友的头撞向什么地方了。

我们探索过她童年的经历,她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都有觉察和反思。此时,她暂停了下来,去另外一个房间冷静了2分钟。她这时也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被父亲抓着头撞向沙发。

这个时刻,对她,是生命的觉醒时刻。她停止了不良模式的代价传递。她甚至发现:自己是那么的爱孩子,但是还是有这样的冲动,也许我的父亲也并不是那么不爱我,只是他没有我的这种自我觉察和调节能力。

W告诉我:“自从那次之后,这种可怕的冲动再也没有出现过了”。所以说,她这种转变是蜕变性的。

要和情绪做朋友,尤其是对于有过创伤的人,并不容易,需要很多的真诚、勇敢和支持。不过,一旦你和情绪成了“闺蜜”,那你就可以体会到清晰、一致、深刻的流动力量和“不拧巴”、“对劲儿”的感觉。

那实在是太棒的事情!

图片

文章首发: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91782&idx=1&sn=e2d7408533e52e5fa914b53698c82979&chksm=fa53474bcd24ce5deeecf0f2b5330941c0b13d7bf0e4e688c2229be514bc9ce95122d6f5263e&token=539745033&lang=zh_CN#r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