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终身学习

学习力2-学习的基本过程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86人  Daniel允泳

学习是按照一种默认的过程,是一种依靠本能去操作的过程,很少会去考虑步骤顺序方法是否正确。但其实学习是要遵循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所以在这节课我们要认知这些基本的规律。

这节课是以纠正大家以前学习方法的错误认识为主,然后也会介绍一些正确的体系和方法。

第一件事,要了解学习的基本构成和步骤。接下来我用一张图来演示,学习的过程有八个步骤,但也不是说学习就一定要死板的经历过以上八个步骤。

这八个步骤分别为方向,资料,筛选,认知获取,认知消化,认知固化,模式建立以及模式拓展。

第一:方向。方向的意思是指学习方向的确定,就是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要学习什么东西;

第二:资料获取。就是确定我要学的方向之后,就去寻找这个方向上的资料。

第三:筛选资料。虽然我们可以掌握很多资料,但是我们不可能学会全部资料,那我们到底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怎么去筛选最适合自己的,高等学习资料呢?下一节课会教给大家!

第四~第六:认知。这里的认知是指认知获取、认知消化、认知固化。

第七~第八:模式建立以及模式拓展。

这八个步骤就构建了我们比较完整的系统化的一个学习过程。但我们想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八个步骤中好像都有一些自己的影子,但自己好像又没有严格按照那样去做,所以大部分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或者有缺失的。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大部分人的学习基本就停留在基本的前四个步骤,最多也就在第五个阶段为止。

只有少部分的高级学习者还会刻意的去做后面的认知固化,模式建立,模式拓展。而大部分人就是只到第四个环节五个环节就结束,所以大部分人资料的筛选和固化的过程是有错误的,大部分人的学习速度和质量都不是特别特别的好。

下面说说这八个步骤:

第一个:方向的确定。跟你的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兴趣方面,都很相关,确定方向主要还是靠自己。

第二个:资料获取。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获取些学习资料的呢?在学校我们一般都不用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一般都是用教科书或者辅导的资料,而且还都是老师和国家给我们发的,重点是我们从学校出来后,到社会上的自学,这些学习资料应该如何去获取?

比如我想学习c语言编程,我应该去找什么?我想练习书法,应该去找什么?我估计七八成的人都是瞎找一通,因为我们都缺乏系统的比较好的资料获取方法。所以,真的很多人都是早找到什么就看什么或者身边的人推荐看什么你就去看什么,但是这个真的是有很大的问题,这样瞎找一通,造成结构不系统,也就是说你找的资料很少。

只有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是不能覆盖你要学习的知识及其有关的知识网络。如果我们能找多本书,多个视频,多篇文章去学习就比较全面。但要寻找这些东西,因为我们缺乏方法,所以要找时比较混乱,导致学习面不全。自己感觉是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在看了很多书之后,还是在这个领域缺失了很多知识,没有学习到整一个结构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网状的,知识与知识点之间是有连接千丝万缕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这个网中破一个洞啊,是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整个网的强度下降。因为,缺失的很多知识可能会导致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崩塌,而导致我们永远都看不懂这个领域里面的基础知识,因为我们可能已经缺失了这些基础知识。

我们有可能东找一下西找一下很多知识,貌似看起来量很大,但在教科书中间有很多东西是重复的。你是看了两本书,但是实际上可能就是看了一本书多一点点,所以你乱找资料,导致在资料获取这方面做的很不好,导致我们没有学到系统全面的知识,效果也不好,这个也是很多人所不重视的一点。

如果我们现在要成为学习达人的话,那以后我们在寻找学习资料的方面就一定要下功夫。那么到底具体上怎么去找呢?我们在下一节课,学习资料的获取会非常详细的跟大家去探讨这一部分如何去学。

我们再来看下一步,筛选学习资料。同样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会筛选学习资料吗?大部分就是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找到什么就看什么,还有一种就是找很多的学习资料。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讲课,那从学校出来之后呢?我们基本都是自学,我们找到的书籍、文章、视频的学习资料就相当于我们的老师,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学习资料过剩而非稀缺的年代。海量的学习资料,其实质量差别非常大。

好的会非常非常好,会得也会非常非常坏,甚至有些知识会把我们带到坑里去,好的学习资料相当好的老师能够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学习资料相当于坏的老师,会影响我们一辈子。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找到一堆学习资料,如果我们不经筛选判断,一股脑的去学习,这也是非常危险的,浪费时间且不说,而且坏的资料可能会让我们学到错误的知识,这种错误的知识融入到我们的知识网络中去,以后即使我们认识到它是错的,要修改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一个经验,不管我们去打乒乓球,篮球也好,如果我们小时候,早期学习的时候,没有好的老师去教你正确的发力方法和姿势,可能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和高手过招就歇菜了,总打不赢高手。

然后,即使你后面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能找到很好的教练去教,但你会发现这些错误的姿势和发力方法去矫正起来特别麻烦。反倒是那些小时候没学过,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基础的人,然后遇到好的老师,去教学,一开始就学的正确的发力方法和姿势,反而比好像有基础的你更快,质量更好。

所以筛选学习资料这件事很重要。但是你不要急急忙忙找一本书去学习,给自己营造一种学习很充实的假象,这样还不如在严肃的学习之前认认真真通过好的方法去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那么这种获取和筛选学习资料的方法,在下一节课都会跟大家分享。

第三个:认知获取。同时这一步也是整一个是60天引爆学习力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我们来思考最普遍关于学习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管在学校学习也好,以后出来社会学习也好,总是会出现那种看懂了听懂了但是不会做,做不好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

同时,我们很多人也可能会有这样一个认知,看懂了,听懂了,难道不就是代表着我学到了吗?比如说我去看书,我也看会了,这难道不就是学习的吗?那么我看会了,不就是学完了吗?

也就是说,很多人会认为看懂听懂就是学习的终极。那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种认识很可能是关于学习方面最大的一种认知错误。其实,看懂,听懂,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大概就是我们认为的一种认知获取的作用,而不是一个学会了一个标志。

为什么说听懂看懂是约等于认知获取?所谓的认知获取,是指我们知道了一些概念,或者知道一些方法信息都是你知道大概找到这些东西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那什么叫获取?就是某些东西也不知道在某一个瞬间,我们看一个文档,或者看一个音频、一个视频,使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这就叫获取。

关于认知获取,我们要清楚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认知获取也就是,认知概念。看懂概念是学习的开始,但绝对不是学习的结束。当下很多人就认为认知获取,是认知或是学习的结束。

比如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会去这样认识一个人,过程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我们听到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有认识这个人的朋友向你介绍这个名字后面的这个人。比如他的性格是怎样的?有可能朋友会跟你这样介绍这个人:脾气暴躁,没有耐性,但是心地善良,对待朋友也非常仗义,朋友会传递这样一个概念给你。

那么这个概念,他说的话,这些文字,你都能听懂看懂,然后听懂看懂之后呢?你大概会知道新认识的这个人大概是怎么样的?但是,你也会很清醒的知道,你不会认为你已经很了解这个人,或者掌握这个人的特性。难道我们会傻到朋友这么说几句就感觉自己很了解这个新的朋友吗?不会的!

但是在学习的领域,我们为什么就是看懂书上说的一些概念和故事,就认为我们能了解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呢?

所以,学习和我们认识新的朋友这个事件是一样的,知道概念,然后了解解题这个过程,是代表说我们获取了一些基本的信息。距离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学会,其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情景,上课老师讲的都懂,一考试就忘了,看那些操作步骤,感觉特别清晰明了,但当自己做一遍也会错漏百出。因为我们还没有看透本质原因,为什么?知道概念看懂概念,和自己的学会是不一样的

首先,要搞清楚两组新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明知识和隐知识概念

什么叫明知识?那就是最核心重要的知识,比如我们学数学中的公式,这就是明知识。这些都在教科书里面,明明白白,也就是白纸黑字的写出来给我们看。之所以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也是因为这些东西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所以才写在书上的,那么市场就那么这种就叫明知识。

通常学习所学到的第一种知识就是明知识,但是某个知识点学完了明知识,就学完了所有吗?

不是的,这些信息绝对不是我们所要的全部。关于某个知识点,可能有很多细节,注意事项,特殊情况等是教材资料里面没有写的,那么为什么教材会不写呢?难道是坑我们吗?

不是的,因为任何教材:第一,不可能全部都写出来,他要考虑成本,如果都写出来,这本书的厚度都要增加到5到10倍,这样是很难使用的,这样的教材也会变得特别无聊,特别枯燥。

那么跟知识点相关的很多细节,注意事项,特殊情况等等,但是又没有在资料中写出来的知识,我们就把它称隐知识。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学完知识时,他就觉得已经彻底掌握这个知识点,但是他不知道其实还有很多隐知识自己完全没有掌握,是一片空白。

结果一做作业呢,只靠明知识解决不了,还需要一些隐知识配合的时候他就不会做了。那么这个样子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获得隐知识呢?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法去获得隐知识:第一请教前辈;第二查询百科全书;第三多次实际操作。

第一条请教前辈。这条东西其实很好理解,同样的一个知识点,我们是新手,那么前辈对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度以及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程度肯定是要比我们这些新手多很多的,也就是说,关于这个知识点他们掌握的知识,会比新手多很多。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向前辈请教呢,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然这也许就是老师存在的核心意义,所以好的老师,绝对不是那种能够把课本给我们讲的特别透彻的老师。

好的老师不是去教书本上已经有的东西,而是能告诉我们书本上没有的那些隐知识。一个老师如果只会对我们讲书本上的知识的话,一般就不是一个好的老师。

比如说,我从初中开始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我自己是自学的,后面我自己买了一些教材去学习打乒乓球,比如怎么发球啊,怎么进攻啊,怎么防守啊,怎么推挡啊等等。经过一番勤学苦练,确实也有进步,过了几年,也给自己请了一个私教,这个私教就教我打乒乓球。

他教了我一个小诀窍,发球影响着整一盘球局,我们的眼睛不能一直盯着想要发球的方向,如果一直盯着想要发球的方向,对手就很容易发现你的进攻路线,那么我们的整场球的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我们可以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通过目光,盯着某一个方向却发另外一个方向,来诱导方向,使对手不清楚你的进攻路线,这个知识在大部分的教科书中都没有告诉我,但是我在实战中去用了一下发现,效果其实是特别好的,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诀窍,后来这个私教,还告诉我特别特别多的打乒乓球隐知识,而这些隐知识就丰满了我的乒乓球知识体系。

掌握了这些知识之后我的整个实战能力,就会上升了很多。那如果说没有一个这样的有经验的私教来教我们这些知识,而我们只是去看向市面上能买到的教科书的话,可能很久都学不会。我们只能靠自己在一次一次失败中去悟,但是如果我们能有一个人告诉我们一些技巧的话,这个过程会使我们缩短很多时间。这第一个方法是请教前辈达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到网上去购买收费的课程,找名师拜师的原因。

虽然靠自学也能学会,但很多知识是隐知识的积累,自学会使学习时间变得很长。

第二是学习百科全书。查询百科全书,那么,这个百科全书是我们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百科全书?这个百科全书到底该怎么理解呢?有不少知识有不少技能,是有类似百科全书存在的学习资料。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某一天想要学习如何制作ppt?ppt这个软件是微软公司开发出来的,那么微软公司本身就有一个软件的使用帮助,这个软件的使用帮助是特别全面。

只要关于这个软件的任何一个功能,这个帮助里面都有特别详细的介绍。而且把可能各种出现的情况都给你说明,那么这样子的一个说明使用帮助,就相当于ppt软件的一个百科全书。

又比如很多岗位,特别是在一些工厂或者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些公司,一些岗位,针对每一个岗位,往往都有一本特别厚重的操作手册,那么这个操作手册也相当于是这个岗位的百科全书。

那么这种百科全书往往都是罗列式,就是说明你要做什么和你能做什么?你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也都给你列出来,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操作要点都给列出来,一般来说,它就像是一个工具书一样,看起来特别枯燥无味。

但是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全面,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基本教程,也就是明知识之外的隐知识。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领域的达人专家的话,我们一定到最后一定要去看这个行业的百科全书。

例如运动类有很多训练手册,比如哑铃训练中手臂要抬起多少,什么时候用什么重量都会写的很详细。还有你想学写作,那你得去看词典,写作手法大全,比喻修辞手法大全等等艺术类的“百科全书”。最重要的不是教你方法,而是补全你的隐知识。

第三个:获得隐知识的方法,叫多次实际操作。很多操作步骤在我们的学习资料里是会看到的,特别是这种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都会特别详细地把第一步该做什么第二步该做什么非常完整的去告诉我们。当我们自己看的时候,这些步骤可能就很一清二楚,但真正做起来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因为这些操作步骤省略了很多隐知识,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实操,不断的在这些实操中遇到问题,遭受挫折,你才会发现这些隐知识会让我们对操作步骤的理解更加全面。如果我们有查找百科全书的习惯,去查找官方的说明书,我们也会避免踩这个坑,就算我们在实操中遇到一些挫折,我们也就能学到一些知识。

这是三个我们能获得一定隐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出现看看懂不会做,看懂做不好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隐知识没有掌握全面。那通过这三个方法,我们学习的情况会大为改观。那么这就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工作记忆以及非工作记忆

第一,什么是工作记忆和非工作记忆?我们接触任何的信息,视频音频或者文字图像也好,看懂了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这样就形成了记忆。

记忆,代表着我们大脑中多了一段原来所没有的知识。但是同样是记住了某些信息,程度上是可以很不一样的。这种程度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上的不同。一开始我们刚记住的某些信息,基本都处于非工作记忆。什么是非工作记忆?

第一:容易遗忘。也就是我们看懂某些概念,却只有这个记忆,多的这个记忆我们还没有深入理解,并且还没有和已经掌握的其他知识结合成网络,所以关于这个东西,如果我们不频繁去使用它很容易遗忘。

在过去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会去百度搜索,找寻它的解决办法,然后我们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因为接下来好几天我们没有遇到重复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比如说,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就把这个解法给忘了,接着我们又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又不会了,所以非工作记忆我们是很容易遗忘的。导致我们只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类似问题。

比如我学习到一种解法,那如果再遇到基本一样的问题,我就可以解决。因为我的记忆中有这个结法,但是一旦遇到的是类似问题,并且有一些不同,我们可能就不能解决。因为我们掌握的这个信息,只有浅层的应用,生成的这种应用解法很少。

第二:效率低。就是我们每次使用这些信息和知识的时候,就是非工作记忆里面的信息。每次都要大脑努力去调取记忆,去回忆解决的过程,然后比较拙劣地去模仿原来的过程。所以它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那么对于非工作记忆,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把它过渡到工作记忆里面去呢?工作记忆和非工作记忆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面这三个特点:

第一:不易遗忘。我们对这些知识体系概念有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网络里面去,掌握的特别透彻,所以就很难忘记;

第二:灵活应用。它能够让我们灵活使用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点去排列,是解决新的组织问题。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很好的和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联动起来,产生更大的动力,使我们对知识的应用可以融入到自己的本能中去。有时,可能未经思考就已经能解决问题。

关于这方面,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新手开车和老手开车。我们新手开车,有的时候看到红绿灯,但不知道怎么做。可老手开车看到红灯就好像一个本能一样去应付,就是因为老手开车的知识已经到他的工作记忆中去,而新手还在非工作记忆中。

所以有的时候老手和新手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说知道多少这些开车知识,而是这些知识是在工作记忆区还是在非工作积区。也就是专家和非专家的区别在工作记忆区存储的信息到底够不够多,网络够不够大,够不够全面。

而我们一开始学习,到看懂听懂这个阶段,最多也只是我们让这些信息进入我们的非工作记忆区,甚至连非工作记忆区都还没有进。那我们怎么敢认为我们已经学完学懂了呢?想要成为高级学习者,必须把非工作记忆区的知识慢慢地通过一些方法过渡到工作记忆区中。那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知识过渡到工作地区呢?

我们一开始跟大家说的学习八大步骤:方向,资料,筛选,认知获取,认知消化,认知固化,模式建立以及模式拓展。那么,把非工作记忆区的信息过渡工作记忆区,其实是在认知消化、认知固化、模式建立,模式拓展这四个步骤去进行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的学习效果都不好。

因为大部分人的学习都进行到认知获取这个阶段就结束了。有一些人认为我的学习已经是结束了,这个时候,最深入也就是到认知消化这个阶段。而更加重要的决定了我们能成为高级学习者的认知固化、模式建立、模式拓展,却完全没有去。所以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们没学好吧。

同时还有一个东西需要提醒大家需要去注意:现在非常流行碎片化学习的概念。比如利用上下班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去进行学习,或者说我在开车的时候听一段音频进行学习。但是我想告诉大家,这种碎片化学习,绝对是不够的。

因为这根本就没有后面的消化和固化以及模式建立拓展。这种碎片学习或者音频学习,顶多能够达到认知获取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知道一些概念,让我们知道一些名字,让我们知道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只能知道这个程度不代表我们已经学会了。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每天通过碎片化学习,就已经是很好的学习,对碎片化产生依赖心理。只有一种学习手段的话,你永远都不会成为高手。碎片学习只能成为我们的知识补充手段,而不能成为我们的系统化学习。真正的系统化学习必须包含各方面。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个步骤:认知消化。认知消化是认知获取的更深入,认知消化其实是一个从获取该念到对概念和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基本来说,就是做三件事情:一获取新概念和信息;二,了解这些新概念和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三,为什么这些新概念和信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举个实际的例子,某一个阶段我在学习减肥的相关知识,那么在学习的初期我就看了一些书,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热量、卡路里、倏尔体脂率等等。在这个阶段我了解了很多知识概念,然后,在下一个阶段,通过这些概念慢慢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控制食物热量和多运动就可以减肥。

这代表我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显著。那么到第三个阶段,为什么少吃多运动可以减肥呢?为搞清楚这个东西,我们就会深入去学习更多的隐知识。比如,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基础的新陈代谢,而根据基础代谢率,我们算出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热量。

然后除了这种基础消耗,还有额外增加的运动会增加热量消耗。同时你知道,我们吃任何东西会补充热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热量方面的问题来达到减肥的目的。我们可以理性地认识到减肥这件事情里面更规范的一些知识。

如果我每一天摄入的热量,小于输出的热量,那么身体热量不够,它就会燃烧身体脂肪的热量,具体表现就是我们会减肥。相反如果摄入的量与支出的量相差不大,那么身体里用不完的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去囤积。

所以要减肥,我们就要减少摄入的热量,增加支出的热量,那我们这个阶段叫学习减肥知识的三个步骤。在实际操作中的加深我们对这个知识的理解。那么这个也就叫一个认知消化的过程。

下一个阶段叫认知固化。认知固化是一个慢慢的将我们新掌握的新概念知识从非工作记忆区往工作区推动的一个过程,没有固化的认知,要使用的时候,总需要想很久,可能有时候还总想不起来。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很容易遗忘,就会很被动,即使没有遗忘,就是用的时候也用不好。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些知识固化到不假思索的地步。

接下来用三招教大家,把知识从非工作记忆区继续转移到工作记忆区。第一,反复大量的练习;第二背诵记忆;第三学习关联的知识。

第一:反复大量的练习。分两部分,教程里的操作步骤我们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实操,这个是第一个部分反复练习,第二是大量练习,当我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之后,要去解决新的问题,一次要一次的去应用这些知识,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就叫做反复大量的练习,这是我们把非工作记忆区的知识转移到工作记忆区最主要的一个手段。

我们每一个人在学术上的巅峰可能是在高中吧,那时我们每天都要重复练习很多考题,做很多试卷,但是到大学和工作之后,我们各项学习能力都在下降,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都要采用一种大家不提倡的题海战术,学会一个知识就做与这个知识相关的题,做到你吐为止。大家尽管很鄙视这种模式,但是这种战术是对我们彻底固化某些东西是特别有效的,这就是反复大量练习的一个重要技术,关键这部分是怎么去做?

第二:背诵记忆。对核心知识的背诵记忆,是固化认知,非常有效的阶段。有时候有一种情景,我们心里会觉得自己记住了一些东西,但说不出口,即使说出来也支离破碎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背到脱口而出这样一个地步,尤其是核心的知识和信息。

第三:持续学习关联知识。知识和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我们想去固化知识点,并不代表说,我要把所有时间都花在知识里,因为,知识和知识是互相关联的,互相支撑的,像一个蜘蛛网一样,每一个节点,就代表1个知识,节点和节点之间关联,就代表着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假如说你只学习一个知识点你去,而不去学习其他关联的知识点,那么这样的知识相当于蜘蛛网中孤零零的一个点,或者说只有一根线和它相连。这样的点,你觉得它牢固吗?肯定是不牢固。风一吹起来,可能就走掉了。

如果我们能不断学习跟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就像不断地在织网,把这个点点都固定住,那么我们对这个知识的认识就做得特别好,这个点我们掌握的程度就会特别牢靠。以上就是如何去固化知识点的三个步骤。

最后我们来看,模式,建立和模式拓展。模式建立是指,在掌握新知识,固化和网络已搭建好之后,我们要去了解如何根据这些知识点和随机判断等方式去解决新问题,就是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构建的知识网络,去构造出一种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模式出来,这种就叫做模式建立。

案例式学习中的弊端就是我们没办法用有限的案例去解决无限的问题。用老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怎样才有这个能力呢?

就是我们要构建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为什么有些人能根据有限的知识点去解决新的问题呢?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个核心的能力,利用老知识的一个网络,产生出新问题的解决模式。

而模式拓展是说我们把已经学到的新知识网络构造出来的新模式,和我们的老模式,老网络老知识人合为一体进行拓展,那我们整体的这个整体的知识网络越来越庞大,最终触类旁通。

PS:以上文字来自啊何的《60天引爆学习力》第二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