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赏析

2023-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棵树的倒影

语文教材将该诗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深秋时节,浔阳江头,送别朋友。古人写送别的诗句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似乎格外喜欢团圆,面对分别总是无限伤感。白居易当时的处境是: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对朋友来看望他格外珍惜。他本就遭遇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无异于雪上加霜。

      除此以外,本段还写了什么?渲染悲凉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秋瑟瑟”三字告诉我们,环境也是悲凉的。“举酒欲饮无管弦”则表明话别时内心的单调、无聊,一个“惨”字将孤寂、落寞与压抑之情溢于言表。分别之时,看见那一轮明月倒映江中;冷月无声,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伤感与凄凉。就在这情绪极其低落之时,一个“忽”字出现了转机,似乎给诗人带来某种希冀与喜悦。于是,诗歌转入对音乐的描写。

      第二段向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究竟是怎样写的呢?第一,诗人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不经意弹奏出的声音;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娴熟的指法,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错杂繁复;从“间关莺语花底滑”的婉转流畅,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的艰涩凝重;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激越铿锵,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震撼撕裂,琵琶曲展示了一个复杂、多变又完整的过程。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扣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的变化与情感的起伏交相呼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只有让情感伴随音乐的起伏跌宕,才能含蓄地表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才能体现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是阅读此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大量使用比喻。无论是“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的明喻,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暗喻,或者是多个句子形成的博喻,都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取得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第三,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戛然而止后,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享受之中,用明月来填补声音停止后留下的空白,读者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江夜明月听琵琶”的艺术画面。这些是多么高妙的艺术手法呀。

      古代诗文中描写音乐的作品很多,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杰作。刘鹗在小说《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一段也十分精彩,其中写道:“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请读者想一想:如果白居易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改成“东船西舫皆叫好,掌声雷动顿轰然”好不好?显然不好。特定的语境决定了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才能收到最佳艺术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