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接受死亡:向死而生,遗憾艺术

2020-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零点壹弋一

文/弋一

你看,人都在倒计时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神,所以他温柔的停下来等我。——艾米莉·迪金森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人是向死而生的。他把死亡二字拆分开来做解读,即死是一种生命倒计时的过程,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在走向死。而亡,是人生终止最后一刻的形态,是人生命终结的最终结果。

这就意味着,人在走向死的过程中,生命的物理长度是可衡量的,比如,根据国家卫建委在2018年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人的平均寿命是77.7岁。

而这个平均值,是可被度量和平均的,这时候,死亡是一个串具象的数字,这个数字只发生了一次。

然而,构成这个数据的14亿中国人,每个人的生命都将走向终结,死亡是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共14亿次的。

在14亿中国人中,就算有两个活77岁的老人,那他们生命的厚度也是不同的。

01

什么是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完成的所有有价值的事的总和——注意,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才能堆砌生命的厚度,一切消磨时光的行为,都是在损耗固定长度的生命,而减少我们生命真正的寿命。

这就符合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但已死去;有的人死了,但仍活着。

形成这句老话的终极原因,是因为人与人贡献的社会价值不同。

我们可以从这种角度来考虑,如果你一辈子只做一位拾荒老人,那么你的人生厚度,肯定要薄于你拾荒是为了养育一群流浪儿童。

还记得,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扬,他是一名西藏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的学者,他长年累月工作在青藏高原,常常是前一天在高原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一早乘坐飞机抵达拉萨。

他自己曾说过,高原反应一共17种,他每次去拉萨基本都会经历2-3种。

去过高原的朋友们都知道,高原对男性更不友好,因为男性的新陈代谢更快,这就造成耗氧更多。

而一个长年累月生活在平原的人,即便提前一个月正常服用红景天,都无可避免的会出现高原反应。像钟扬这种,没有任何准备,常年高原-平原往返的人,就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但是,在高原连续工作17年的钟扬,成功在5400米海拔的高度上,采集到人类目前所知道的最高高度植物样本,为中国植物样本培育和生命基因样本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生命只有短短53年,但是他生命的价值,却远远超过许多活了90多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生命的厚度。

02

既然这么着重去谈生命的厚度,难道过着荒诞的如被嫌弃的松子一样的人生,就是错的吗?

也许也不尽然,但我们纵观松子的一生,她最终对生命的失望,都是来自于过于依赖爱情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

有人说,松子是被爱情杀死的,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毕竟,当一个女性能够容忍一个男人日日家暴、出轨,但仍死心塌地、没有尊严的跟着一个男人,最后甚至不得不沦为妓女,却依然愿意为自己所爱的男人奉献,那她的爱已经不是爱,是没有底线。

面对这样惨淡的一生,是松子个人造成的。

如果,她能更加丰满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赚的钱,去读书、做生意、学习知识,而不是养男人,那么她的人生或许不会以那样毫无尊严的方式来告别。

是她主动缩短了生命的物理长度,一同被缩短的,还有她生命的厚度。

还记得,我与一位友人聊天,说我很向往三毛、萧红她们这些民国女性的人生。

我的朋友反问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你怎么知道,那是她们愿意经历的人生?”

我一时间语塞,她们用短暂的生命,显露出宽广的厚度,但却郁郁寡欢,一个用自杀与世界告别,另一个病死在异乡,死时连气管都没有愈合。

她们没有尊严的死去,感受着世间深刻的凉薄,虽然生命有了厚度,但却不是最好的人生。

或许,人世间没有最好的人生,但我们至少能够让我们的人生,不只是单调人生经历的积累,而是在死之前,拥有更丰富的生命层次和更良好的情感体验。

讨论到人在这两个层次上的变化,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只要走过来,人的感受力会成正比增加,会能带给自己和别人更舒服的相处模式。

这种人生走向,或许更对一些——人与人相处的终点,不是赏心悦目的容颜,或上下争锋的学问,而是彼此都能舒服地做自己、需要时能敞开心扉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恰如其分地做着自己,如果恰好,还能影响到别人,我们就已经完成了我们人生中的基本厚度。

因为,能达到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一般首先已经解决了生活问题,其次已经有自己专注的领域或自己热爱的生命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向死亡走得更坦诚一些。

03

我记得,之前看过《人间世》导演周全做过的一个访谈,他曾说到过,在他面对的无数个病患中,那些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最怕死。

是啊,如果我们已经拼尽全力度过我们的人生,走在命运的那条无形的线上,并在这个线上的每一个点中,都打上了一个完美的结,那么我们向死的过程中,遗憾就能少些。

因为我们尽力生活了,所以,生命的回馈是,最起码让我们生活在相对体面和有尊严的工作环境和社交环境中。那么,我们在死前,对世间的留恋,也就更少一些。

既然,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不如多努力一些吧,让我们的生命厚度厚一些、再厚一些。

尽管,生命是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在这充满浩劫的人间,总要用努力、探索、拼搏、创新去打造一件属于自己的盔甲,去抵御世界上所有的伤害。

如果我们有了这身盔甲,又怎么会害怕意外的突然来临?

近日,一辆客车因为和小轿车在公路上“斗气”,小轿车别了大客车一下,这辆大客车瞬间侧翻,6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陨落。那一刻,人如纸片一样薄,生命是那样脆弱。

但假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到之前,丈夫已经对妻子说了我爱你,孩子已经享受了与父母的团聚,父母已经看到了孩子的孩子……那么,亡故来临的时候,就能让遗憾少一些。

我们不应该回避死亡,因为它一定会到来,但我们要竭尽所能,让我们的心碎成为艺术,同时,给我们的生命,上个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