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除夕夜大学室友视频跨年,我竟然也“催婚”了……
除夕那晚,有个小插曲,这几天想起来,还是觉得蛮有意义的。
2月11日晚上20:35,突然想到了大学室友们。忘了从哪一年开始,我们四个有了元旦一起视频跨年的习惯。今年的元旦其实也有延续这个小小的“传统”,不过两个单身的姑娘给自己安排了和朋友的聚会,倒是我和另外一个也有“家室”的女孩早早就上了床。所以阳历的新年一过,没聊多久也就各自散了。这样想了一个瞬间,我鬼使神差地在微信群里招呼了一声,等到23:28,距离新年还有半小时左右的时候,群里开始了“云跨年”。
起初大家都没有开摄像头,有的因为家人在旁,有的因为已经熄灯,我不属于这两种状况,只是随了大家而已。话题从哪里开始我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无非也就那些吧。聊着聊着,自然而然就聊到了“催婚”这件事。
我今年算幸运,异地过年,而且保密工作做得一直挺到位,算躲过了一劫;“小胖子”在我们眼里总像个“情窦未开”的小孩子,倒也没有兴致将她硬拉到“谈”恋爱的阵营里;“女神”和“小黑妞”就比较有压力,尤其是“女神”,和大学的男朋友谈到现在,正巧处在被“催婚”的风口浪尖,麻烦的是双方家里有些矛盾。我们想听,她也需要倾诉,但是不敢口头说,就一边语音、一边打字和我们聊起她悲催的现状。
大抵就是,两人在一起这么久,眼看到了长辈眼中约定俗成的适婚年龄,男方父母竟然还未上门拜访,这让女方父母觉得男方家里既没有礼貌,也没有诚意,于是不太看好这段感情,成天想法儿地数落自己的女儿不争气。我有些担心她的处境,但深究起来我也没有那么担心,毕竟打心底里来说,我个人并没有很憧憬婚姻这座看似华美安全的围城,传统意义上的“关系绑定”在我眼里仍然是被审视的存在。
有趣的是,像我这样“鼓吹”自由的人,在聊到”小黑妞“的感情时,也竟不自觉把自己归置到了“催”的大军里,开始催“小黑妞”赶紧谈恋爱起来。她始终是很想恋爱的女生,不过大学体验过一次恋爱并分手后,便一直单身到现在。
那是大二的一个夏夜,宿舍已经熄灯,四个人躺在床上没有睡意,开始闲聊,话题聊到深处,好想谈恋爱的“小黑妞”敞开心扉,说起她“恋人未满、友达以上”的好兄弟,袒露自己对这位好兄弟在几年的友情联系中渐生出一些“非分之想”。只是,像很多有同样困境的人一样,她不确定对方是否也喜欢自己,不确定自己能否表白成功,不确定表白失败后还会不会拥有关系如此亲近的朋友。听起来她不太自信,也有些害怕失去。
我后来思考过,她,或者说她们,这么害怕这种“失去”,究竟在害怕什么呢?我想,也许是害怕失去一个“情感的输出口”。不管对方是挚友还是恋人,当你对对方的喜欢、在意、亲近、想念到达一个自己无法独自承受的临界值时,你就会想找这个“对象”表达出来,否则你会很难受。于是很多暗恋最终都没有摆到明面上来,或许就是因为,即便不能直接地对暗恋的对象说出“我爱你”,但至少有一个正当的“名义”可以去光明正大地做“我爱你”的事情,用行动代替语言去表达爱意。这种表达看起来名正言顺,被爱的那个人可以不那么有压力地以朋友的名义承受你的这份“表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你“情感的输出口”。但是一旦朋友都做不成,这个“情感的输出口”就会消失,那么会比只做朋友更难受。
而在我和“女神”的感情观里,失败总比遗憾好。我俩一唱一和给她一顿忽悠,催着“小黑妞”当场拨通了男孩的电话。她用真诚又装作满不在乎结果的方言说:“我喜欢你…”那个过程里,宿舍里安静到能听见窗外清风拂过树叶的声音,但那种寂静的氛围里,是我们所有人紧张的呼吸,是我们三个旁观者按耐在黑暗中的的激动和刺激感。
我其实没有表白过,尽管当时我有暗恋多年的对象,没有表白的原因除了和“小黑妞”有相似之处,也是从各种旁强侧击中已经清楚地知道对方不会喜欢我这样的女孩,所以完全没动过这个念头。或许正因为如此,她表白的那个时刻,仿佛我自己在过着一把表白的瘾。
室友的表白后来算是成功了。有意思的是,在听完“红颜知己”突袭式的表白后,男孩原本是拒绝了的,只是过了不知道多少分钟后,男孩又突然打电话来,表示同意,他解释道:“太突然,直接傻掉了,没反应过来”。
后来为了这场“初恋”,我们陪着“小黑妞”做了一些在当时来说有点热血冲动的事,不过这和其他细枝末节的恋爱过程一样,在这里都没有讲的必要,反正结果是,这段恋情只持续了短短两个月。
不论开始,还是结束,那个当下,我们作为她感情的局外人,似乎一直都自然而然地保持着一定的参与感。提出分手的当晚,她很没有预兆地在黑暗中跟“女神”说出自己已经提分手的事,然后说着就爬到了“女神”的床上。我记得她是在很明确地提出“我想到你床上来”这样一个想法后,才在高空中爬到了旁边“女神”的床上的。
我猜那时候她是很需要一种安慰吧,一种近距离的陪伴。她的行为其实有点吓到“女神”,是那种搞笑的惊吓,我不知道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可以精确形容她俩之间当时的那种反应,总之“小黑妞”在“女神”床上呆坐了挺久,期间“女神”一直在开导她。
那时我对感情的态度应该是不适用于“小黑妞”的,无法给予她一些共鸣或者安慰吧,所以我说的很少,反而是在跟她刚刚分手的前男友聊天。也没有聊多久。大抵感觉这俩人的情感旅程就只能到这儿,也无关爱得够不够深,本质上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和她对恋爱这件事的期许和思考程度都不怎么在一个频道上。
男孩不太了解女孩心中的弯弯绕绕,不太想得明白为啥家离得那么近就不能多出来见面约会呢?为啥不能来女孩学校找自己女朋友耍呢?而女孩呢,因为家里不让大学恋爱,所以会有意回避见面这件事,至于为什么不让男朋友来自己学校找自己的理由,我后来也慢慢忘了。总之从那场恋情里,我发现了“小黑妞”是一个在恋爱中很别扭的人,而我当时对这种“别扭”的解读是:中偶像剧、言情小说的毒太深。
那之后“小黑妞”也没再恋爱过,尽管伤感过后她依然对恋爱这件事保持憧憬,但纯属处在谨慎的瞎嚷嚷的状态。直到现在,她依然是这样的状态,憧憬又谨慎。
正是因为她对恋爱的这种态度,我们四个人每次视频或者语音聊天的时候都会拿“找男朋友”这件事来打趣她,言语间流露出的是那种“明知道催也没用但还是忍不住瞎出主意”的心态。所以除夕夜的当晚,我们毫不意外地又干这事儿了,然后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就特别有意思。
“小黑妞”的妈妈一直坐在她旁边,本来要回房休息,听到我们几个丫头叽叽喳喳催“小黑妞”找男朋友时,她赶紧坐回椅子上,贼认真地听我们在电话里对她女儿的“教训”(这一系列的行为描写都来自于“小黑妞”的描述)。我们被阿姨的反应可爱到,于是更加装腔作势地学起长辈催婚的那套话:
“你都这么大个人了还不赶紧找个男朋友…”
尽管我们心里并不认同这种观念背后的漏洞,阿姨却是真切地着急,她赶忙就势“嘱托”我们几个孩子:
“那你们有什么条件好的同事朋友就帮她留意着,介绍给她…”
最终我们配合阿姨“完成”了一次过年“催婚”的传统活动。
在这个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我在某一个瞬间猛然意识到,“催”这种心态怎么就像鬼上身一样出现在我的身体里了呢?不知不觉间,我这个极反对被催着干什么事情的人怎么也去催别人干什么事情了呢?我一边疑惑一边发笑,这难道是一种基因还是一种惯性?这是不是挺可怕的?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也许“小黑妞”很快就会有一场恋爱,也许没有,但那不重要吧,我相信这件事不需要那么重要,我相信可能比较重要的是我为什么会在聊这个小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