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岩茶采制之程序

2016-01-04  本文已影响167人  武夷天心正岩茶制作技艺传习中心

第三节岩茶采制之程序

岩茶采制各个过程,与普通红茶绿茶制造方法不同之点甚多,盖岩茶为半发酵茶,采制方法系取二者之混合作法,经逐步之实验改良,各种处理方法,均极其精密,且多甚合理。今于未详论各过程之前,先将采制程序列式说明于后,以明采制过程之概要。


【妞注】

开头提到与普通红、绿茶制造方法不同甚多,为半发酵茶,而方法则混合了绿茶红茶的做法。关于乌龙茶(半发酵茶)的考,实际并无大意义。因为乌龙茶由来,庄晚芳教授陈椽教授曾经对于此进行了学术上的争论。早年庄晚芳教授曾经肯定的结论:乌龙系地名。后在建国后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确定,亲自写:乌龙茶系世界三大茶类之一,岂可擅自抹杀! 某种时候,在事实面前,实际利益(庄时期应该是国家利益)的需要重于史实时,许多人往往选择前者,这也可以理解。

而乌龙茶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北苑贡茶之后,关于北苑的由来,沈括的《梦溪笔谈》卷24记有:……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茶,后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诗、北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君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之北苑。” 沈括系北宋时期比较有科学精神的政治家,写《梦溪笔谈》的时候恰好是北苑贡茶正火热当时,而在沈括记录之后有的《北苑贡茶录》。写《北苑贡茶录》的熊蕃是在极盛时期写的书,多少收到丁谓的影响。最终北苑的实质由来,由《北苑贡茶录》后传为地名。而实际则是因为有北苑使,因其擅长制茶,人敬重而尊为北苑茶。

庄晚芳教授认为,北苑贡茶系乌龙茶工艺的最初雏形。在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记:“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地点山崖,并非平地;时间,春;事件,采满盈盈一筐鲜茶需要快日落时。采茶时候,如果在桐木高山地,往返只能徒步。采茶时候背一竹筐,在采摘时候为了避免已经采下的树叶在阳光下提前萎凋,会把茶筐就近放在阴凉处,采摘一大捧的时候再投入筐内。如果时间过久,会让茶在筐内通风情况下萎凋,而颠簸下山的路上茶叶互相碰撞,产生了现在乌龙茶做青的摇筛的效果。而后压制成饼。而武夷山的绿茶即使做工严谨的情况下,当年的颜色也极深,不像其他绿茶一般嫩绿如新。但武夷绿茶性不寒 ,因为试制过有体会。后发间崇安县令王梓在1706年的《茶说》里记有:“武夷山周围百二十里,皆可种茶。茶性他产多寒,此独性温。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也。在地者为洲,次之。”而武夷绿茶制造良好,系在山者品质的,做成口感要赛过现在台湾的包种茶(老包种多为窨花不包含)。

而乌龙茶的历史记载等级,却在崇安县令,后来写《续茶经》陆廷灿的《随见录》里发现,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功夫茶’。功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 此中记载,明晰了当时的等级。而后来广为流传的花香型、清香型。出处也一目了然了。

在其中陆廷灿纪录了武夷茶当时的制法:“凡茶见日则味夺,唯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

1717王草堂的《茶说》则记:茶采后,把叶片均匀铺盖筐中,置于架上,在日下风吹日晒,为‘晒青’之后加以炒焙。‘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现炒现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王草堂已经把工艺纪录详细。

而其他地方茶,是否可以制作乌龙茶。我认为在完熟工艺下未尝不可,只是质量完全赛不过武夷。在1743年的时候,邵武、江西广信等地就开始制作“江西乌”来冒充武夷产乌龙茶。而1851年福建的沙县也开始制作‘乌龙’‘红边’两种茶进行出口交易。而其中劣质品多减少工序,加强日晒跟揉捻,取消炒制过程。

就乌龙名称来源、工艺、制作。进行了扩展讨论后。用胡浩川、吴觉农写在民国时期《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书中的一段结束今天这节的议题。

制造繁简自由:茶叶的名称,因地、因时以及因方法不同,无慮数千百种。但大致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及砖茶等数大类。就一般的情况说:除砖茶的制造较为艰巨外,其余的各种各式并不怎样烦难。在过去,乃至现在,一切的制造都委之于生产者的农民之手,便非偶然。这是从制造的简单容易的方面说,但在另一方面看人人都知道,一种龙井茶有高至十六块大洋一斤者,也有低到一元买二三斤者。甚至像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铁罗汉有一斤高达六十元以上者,这关系于风土者固多,而制造方面的精粗占其大半!上等龙井茶的制造,每斤的采摘费须费去一二元,每人每日的制造量只有四五两,或半斤左右。如六安的梅片,清香扑鼻,原来是第三四叶的粗片精制而成;名贵的乌龙茶,要使第一叶的嫩芽保持白毛,地二三叶的外绿发酵,内仍旧保持青绿原状。茶叶的制造者,原带有一种艺术的意义;但繁简如何,却可听当地农民随时问的有无多寡,时价的高低变迁,自由支配,这又是一切农产品中所不及的。最近几年来,各种农产品的价格,武夷不在继续狂跌;但茶叶还能维持常态,其他原因固多,而茶叶的制造,还不能脱离纯手工艺的制品,并能繁简如意,也是极大原因。——《中国茶业复兴计划》1935年3月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