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折钗股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唐代宗御史许瑶,在湖南与怀素有往来。全唐诗存其诗一首:题怀素上人草书。林散之草书诗并跋:怀素论书一则,书为作楷同契留念,聋叟。引首章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有很多理由去南京,也喜欢去。玄武门内高校,听说南京名书法家林散之。当时措辞谨慎,名,名望也。林老住南京林学院。知道与不知道一样,对我而言,耳闻一新。南京古城画店于中山路上,古色古香,不难见到林散之草书,小尺幅,如上善若水、书为心画。先后眼见十幅左右,横的,章款齐全,未裱,售价二千元以上。就纸墨说,淡墨暈散,人書俱老。亦算过眼是福。
南京街肆的鸭食店,铺排方便。老南京嗜吃盐水鸭,一鸭一吃,啤酒黄酒下肚;一鸭四吃,家务人家一桌细嚼。吃好了剁块盐水鸭,其它香肚香肠、萝卜干、狮子头,暂且打住。肚子填饱了,就想想心事。落霞与孤鹜齐飞,玄武湖与紫金山共一色。想起林散之草书。
电视镜头,老者方面大耳,捉笔长锋羊毫,悬肘写字。他握笔很下,运笔很慢,臂力扛锋。十几秒播出时间吧。直观他的写作气势。
晋唐书法名篇,展示博物馆。人云唐代书法笔法,有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等等四种笔法。我哪里有幸见到唐代书法呢?就是唐朝的碎纸片,也不可能轻易看到。感谢人类印刷技术、摄影技术的工程应用,让文明的成果,复制于社会当下,一睹芳容。我们读书深造,知识来源于老师讲授和课本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必要,非常困难。读书读图片读照片,与读字画真迹、读珠宝实物、身临其境,几码子的事儿。纸上谈兵,成语何来?人家一辈子含辛茹苦,努力;你几秒钟一眼洞穿?一句话否定?笑话。一张墨迹,分析笔、墨、纸、砚、印、泥、签款、跋辞、格式、称谓、内容、感情、装裱风格、时代烙印,等等。鉴赏字画,从来一票否决制。九十年代制作的宣纸,书写林散之草书?他已去了,膺作。民国或清代的上品宣纸,用当代化工墨汁写成草书?膺品。用明朝宣纸,清朝徽墨,印泥鲜红水蜜油,长锋羊毫书法,很像很像林散之草书?怎么无一字不熙白缝?膺戏。林散之草书功夫窥一斑!其他枪手功力差池太远。这种差池,非物质文化,乃精神创造也。南京商家流拍的林散之草书,不枚胜举。南京人慧眼,了解林散之草书风格的很多。货是货,钱论钱,一码归一码。斯文真的扫地了吗?
如果你学养深厚,遇见一桢墨迹,什么也读不懂,只肯定是一件故物。也许,你的发现,慢慢解读开。
唐朝书僧怀素,狂草一世,是为功夫。他访问颜真卿,交谈草书,以佛学事书,终究是书僧。怀素草书,不钻云端,不落地俗,耐读耐看,像个欢喜佛。林先生执教育人,吟诗作画,曾任人民副县长,南京画院画家退休。六十岁以后专攻草书,心无旁骛,崭露头角,大器晚成。淘淘一位方家。
他用长锋羊毫入草书。湖州笔庄长锋羊毫是用来絵画渲染的,蘸墨饱满而锋柔软绵。他悬肘握手,若三尺龙泉剑,舞蹈山河神州。他研徽州古墨,老胡開文油烟墨,常常是宿墨、积墨;江南春雨袅烟,他喜用淡墨入书,不吝晕散;蘸墨又蜻蜓点水,小鹿汲水。一管笔墨写完,或飞白或枯笔,或皴或侧。意兴笔意尽,心相笔栅阑。再蘸一管墨,衔接行气和贯气,写下去。他的草书条幅,一定读到他行笔墨相的起讫节奏,自然流畅,起伏波澜。是为惊心。
他草书笔法,被誉为折钗股。转折圆润,起讫无痕,开合和气,承接自然,收束恣肆,篇章如韵。几乎每一字笔划中有白缝,长锋羊毫运作帷幄之纸,锋芒细分二三之所划。笔力扛鼎,是为惊神。
写过毛笔的人懂得,这样的笔法,如何成就草书作品?伤透脑筋。都下笔试试?
他草书作品笔法的熙缝、飞白、枯笔、皴擦、侧锋,是几大艺术创作特征。肉手肉身写作的。不是水印木刻,不是印刷品。膺品写不出来。他没有浓得化不开的墨相笔法的草书。
一介凡眼,能从市场中淘得名家墨迹?或者说,珍爱守护手中的名家墨迹?概率很小。偶尔得之,既有败之。常常。旅行家最大的快乐是发现,发现文明和新知。不在于拥有,在乎认识的境界。
我在美国逛市场,墨彩山水画条幅$500.中规中矩真画装裱。网查作者,安徽某师院,无教职介绍。推测副教授了。你还相不中?就是这么幅画,当代学院派起码水准,行情如此。不久售出了。同画廊,有一平尺国画两只熊猫,署名韩美林。$160. 很惹眼,挂出多时。 同行华人听我说是北京大名家,坚持要买。这个价钱,美国行市买一幅无名水彩画,不够。我端详画,无恙;最后拆玻璃木框,画纸纤维毛无墨彩变化?确认水印木刻版。走人。买画不同于买苹果鸡蛋牛肉。艺术品投资再小,也忌讳不懂的。花钱,能买到赏心艺术?不一定。从八十年代南京画店走来,这点故事,小儿科;若韩美林真迹,不是豆腐价,轮不到我瞧,早就飞了。
艺术家靠艺术创作讲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东洋岛曾经认为漢字书法艺术,已经东移。七十年代初,中国外文杂志刊登名不见经传的林散之草书《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世人瞩目。日本书法界首领青山杉雨,率团访华,赴南京拜访林散之,写下:草圣遗法在此翁!服气。
通过乡贤,认识一位先生,买到一桢林散之(1898-1989年)草书自述诗之一,七十年代引首章。尽管这桢草书又移人。记得牛皮纸信封是江苏阜宁,先生姓林。本文重温林散之折钗股草书,难忘。小忆乡贤、这位林先生,南京朋友。
江南忆,最忆是南京。中国处处好书法。
照片:一,林散之草书·唐·许瑶论怀素草书。二,林散之创作留影。三,林散之草书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四,林散之收笔之作。感谢照片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