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读书人生旅途

肖申克不是救赎的地方 ——读《肖申克的救赎》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128人  杏坛耕夫

肖申克不是救赎的地方

——读《肖申克的救赎》

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气氛的伟大传统,体现出人类灵魂深处种种美丽的和悲惨的道德真相。——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带着“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2003年授予斯蒂芬.金全国图书奖“终身成就奖”给予的评价去阅读《肖申克的救赎》,在不到一百页的小说里可以切身感受到基金会评语的切中肯綮。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比较,《肖申克的救赎》没有宏阔的叙事结构,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宏大的场面,故事情节的推演基本上都聚焦在美国四大监狱之一的肖申克监狱。因为时空转换的镜头较少,故事也不是千头万绪,情节推进的速度与马尔克斯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性。也正是这种相对集中的情节和相对简单的人物关系,加上作者巧妙的叙述方式,让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意蕴。

“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可以涵括古今中外,可以触及社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也正是如此,阅读小说可以从作家选择的独特视角去审视其所生活的时代,可以感受作者通过小说所寄托的对时代寄寓情感。至于作品或直笔,或曲笔的对现实的影射意义,只有通过故事的叙述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才能认识和了解。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选取监狱——让有罪正之身、负罪的灵魂在此得以改造和净化,使迷途的羔羊重返正途——为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的背景舞台,以负罪或轻或重的犯人为故事的主人公,在进行众生群体——肖申克的囚徒们的生活描述的同时,选取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体雷德和安迪.杜弗尼在肖申克监狱所见所闻和亲身的经历,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美国——以民主、法治、公平自诩的社会所存在的阴暗面。而小说采取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更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与可读性。

“我”——雷德,为了获得妻子的巨额保险赔偿金,精心设计交通事故谋杀了妻子。二十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变成了肖申克监狱的永久居民(三个无期徒刑,数罪并罚)。从二十岁开始,如果没有遇到国家大赦,我只能在肖申克慢慢老去,直至死亡;安迪.杜弗尼也同样以谋杀罪(种种证据显示,该罪名是不成立的,但是法院没有为他提供申辩和上诉的机会,只能由无辜的受害者变成了肆意剥夺别人生命的刽子手)被关进肖申克,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永久居民。有罪之人,失去了自由之身,在没有死刑的国度被判终身监禁,不是凌迟,甚是凌迟的惩治让永无出头之日的犯人们在严格的监狱管理规制的严控下循规蹈矩的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式过滤中渐渐老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生活在肖申克的犯人来说,很多人将会老死于此。因为监狱森严的监管和近乎失去人性的惩罚,加上监狱四周高耸围墙似白昼的探照灯的照射和密集布控的机关枪的威慑,让他们仅存的逃出去的念想也消失殆尽。自肖申克成为羁押犯人的场所以来,数十年间越狱成功者寥寥,更使他们只能死心塌地的在这里“安度晚年”。“穷则思变”,对生活在这里的长住居民来说,他们是不甘于寂寞无聊地等待死亡的生活的,很多人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在监狱中证明自我的存在和价值,以让别人意识到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从而证明自己在狱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肖申克的犯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监狱就慢慢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各种在监狱以外的各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在肖申克的每一个时间段,在每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都可能发生。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有市场,就应该有参与市场运作的人;因为其间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论是门外汉,还是行家里手都小试身手希望从中间分得一杯羹。大浪淘沙,长时间在监狱这个小市场的历练,很多人从消费的助力者的阵营滑落成为消费者,变成被盘剥和鱼肉的对象,而有的人则因为具有从事商业的天赋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像“我”就是凭借超强的商业头脑和对经济的超敏感而逐渐杀出重围,成为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不论什么东西,我都能够为你弄到手。无论是高级的香烟或大麻,或弄瓶白兰地来庆祝儿子或女儿高中毕业,总之差不多任何东西,只要在合理范围内,我是有求必应;可是很多情况不一定合情合理。”

原本用以惩治犯罪,肃清风化的地方却异化成现实社会中在非监狱以外进行见不得人交易的场所。之所以能够让非法变成合法,让肮脏龌龊变得顺理成章,是因为监狱的管理者纵容的结果。作为正义的捍卫者,法律的执行人,一旦入主肖申克,成为说一不二的监狱的“最高统治者”之后,因为长时间与一群恶棍和贱民打交道,不自觉地会产生命运对其不公的抱怨。既然命运无法改变,只能在失去的地方找到一种弥补失衡心理的渠道和手段。这样,敲诈犯人,从犯人身上尽可能榨取更多的好处成为每一个主政肖申克的典狱长工作中的必备的一项工作。而让犯人为自己服务,帮助自己赚取更多的好处是一种极富肖申克特色的管制犯人的方式。除此之外,在肖申克犯人是没有尊严的,他们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监狱管理者为了彰显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威往往会采取杀一儆百的方式以儆效尤。乔治.邓纳海为了谋取私利,在监狱的汽车修理厂中经营地下修车服务,史特马在任上肖申克监狱东边的灌木林中掩埋死尸变成常态,哈力为了逃税避税与安迪(执法者与犯法者)达成默契,让安迪成功为其全额拿到了叔叔赠与的财产,在肖申克建立“外投监”制度的诺顿为自己从中间赚取暴利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一个原本承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改造人的灵魂的场所,随着各种交易的达成,和各种置正义与公平与不顾的事情的发生而变成了罪恶滋生的培植场;原本只有犯法者和执法者这种单纯的对立关系,因为利益的驱动而让二者沆瀣一气。于是,贩毒,人体伤害,甚至杀人,姊妹鸡奸频发,大鱼吃小鱼的狱霸事件,执法者的假公济私等见不得阳光的事情,在肖申克变成了稀松平常,见怪不怪的事情。

行为对法律底线的挑衅是显性的,在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幌子的遮蔽下,必须严惩不贷;而思想和道德的犯罪,因为没有明显的外在表征,也就失去了明显界定的参照物。而这种依靠道德自律以实现世道清明的事情,在现实无法实现,在肖申克更不可能实现。而一个负罪的灵魂要在肖申克得到净化,要得到上帝的宽宥似乎也只是一种侈谈。肖申克本应该用来捍卫法律的神圣,却成为违法乱纪、草菅人命的人间地狱。在这里,有罪与无罪,在时间的涤荡中灵魂都会被钉上罪恶的枷锁。要求得宽恕,只能到遥远的天国与耶稣对话,祈求原谅。否则,只能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