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后说(一)

对西藏最贴近的了解是从画家金甲镇的油画里,从他说的大学期间在西藏写生的历险里,还有他对西藏的摩拜里。
他在西藏写生回来画的一系列藏民的油画,凸显着藏地藏民的纯净、虔诚 、天籁般的圣洁。其中一幅藏族少女半身画,在80年代末, 他还是大学生时,就卖到17万港币。
那时只是当故事听听,都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去那个神秘的遥远的地方。
2006年写博客,在那里读到了西藏旅游的文章、图片,开始心动。直到2010年,弟弟退居二线, 我们准备西行,那年我刚好一甲子。
去西藏最大的问题是高原反应,从本地的零海拔,到拉萨市的3650米,如果坐飞机八九个小时到拉萨,高度差太大。为安全起见,我们选择坐火车,慢慢爬高,逐渐适应。
出行前两周买了红景天片,据进藏的人介绍,吃红景天可增加血液含氧量。也许是心理紧张,也许真是身体原因,明天要出门了,今天去测血压60一一100,低压偏低,我时常有血压低的状况,血压下去了,人就没劲。都做好准备了,硬着头皮出发。
从岛城到西宁直达,我们是两张下铺,从车窗上看一路风景。现在的直达车运行26小时,当年的时间早就忘了,只记得我们在车上泡方便面,在车上看大漠日出。
在西宁的客栈是预定的,那是在一个不错的小区里的高层靠阳台的大间,一应生活设施齐全,很方便。9月进藏是热线,在西宁一票难求。
西宁市的海拔是两千多米。我们在这里等票的两天半,正好有一个适应和过渡的时间。
当我们拿到票坐进有氧火车厢里时感到很新奇,自格萨段开始弥散式供氧。 车厢里备有两套供养系统,一种是通过空调供养,另一种是座位边的紧急供养口供氧, 感到不舒服的人可自助吸氧。一路上,我们都很适应。
车厢屏幕上不断滚动着时速,海拔高度和主要景点的数据。一路上从车窗看青海湖,茶卡盐湖,德令哈,察尔汗盐湖,格尔木,翻越昆仑山,穿过可可西里,跨越长江源,飞越唐古拉山,进入西藏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 一路不断变换的是数字,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米,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全长1686米,海拔4648米,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氧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
清水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全长11.7公里,平均海拔4600米,位于可可西里国家保护区核心地带,有1300个桥孔,可供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全长1338米,海拔4905米。
长江源大桥1389米,有42孔,跨过约1300米的宽阔河床,被冠以长江源头第一桥的美誉。
唐古拉在蒙语中意思是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海拔六千多米。唐古拉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海拔5068米。
进入安多就进入了西藏地区的北大门,境内的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800米,面积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
那曲的纳木错,是西藏的第二大湖,中国第三大咸水湖(第一大咸水湖是青海湖,第二大是色林错也叫奇林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纳木错意为天湖。
这些数字全都被冠以"世界之最"。在屏幕上看起来就是数字,当时在列车上看着滚动的屏幕,望着车窗外快速闪过的实景,那真叫一个激动。记得最清晰的是翻越唐古拉时,6000多的海拔, 我特地试了一下自己有没有反应,确定没有,没有高原反应的感觉,估计当时的供氧量加大了。 但是确实有人是有感觉的。
走进可可西里,谁都希望看到藏羚羊,但很遗憾,没看到。那一刻我想到了同事小郭,他报名参加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志愿者半年多时间里,跋涉在各个保护点之间,经历过无数的艰险,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市电视台要播放。播放前,让他征求单位的意见。领导的答复是:"想播放,你就辞职。回去考虑吧。"他 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播放。
我很替他着急,推着他,让他去找副部长给通融一下。他执拗的不去,决绝辞职。我当时不能理解,单位在大学生中千挑万选的要了他,这是多少人想进而进不来的地方,他竟为了个片子辞了。 我觉得很可惜。
此刻,当我看到不断闪过的可可西里广袤的大地时,我突然理解了小郭。他在这片土地上的付出、净化,是坐在办公室里吆三喝四的那个傲骄的领导无法想象,无可比拟的。
纳木错湖跟随火车很长一段时间才消失在视线里,浩瀚的湖面,天水相连,蓝天白云,看的人神旷神怡,从这里到拉萨只剩两百多公里。
离拉萨越近,心情越激动,也有小小的担心,在火车上有氧气供应,下了火车会如何?
到站了,有人急着下车,我们没着急,缓慢的走出车门,双脚踩在地上,没有眩晕,也没有轻飘。告诫自己要慢,慢慢的去将背包放进小推车,慢慢的出站。已经是下午了,阳光还很烈,打车到预定的客栈,感觉还算正常。
客栈的名字忘了,栈主是个小伙子。进门他已给我们备好了红景天,是新鲜的,刮了皮的红景天,泡在水杯里。他让我们先喝水,少说话,然后上二楼休息,今天哪里也别去。
从一楼上二楼时他叮嘱了几次,让我们扶着扶手,慢慢的一节一节的上。上楼就躺床上休息,晚饭他可以代我们订,送到二楼吃。他还说前几天有两个成都来的年轻人,坐飞机到拉萨,一下飞机就高反,吐的一塌糊涂,又吃药,又打针,折腾了三天,哪里也没玩儿,又原路返回了。
按照他的建议上二楼,我边走边找高反的感觉,有吗?好像没有。 二楼像酒店的标间,先躺下休息再说。
躺在床上,心里惦着外面,没过多久,弟弟问我:"姐,怎么样?"我说:"还好。"他说:"咱出去转转?"我说:"可以。"我们下楼,栈主有点吃惊。我们打车到布达拉宫广场。
当时和现在,我们都认为没有高反源于坐火车慢慢爬高,适应了高度。去西藏坐火车,是最明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