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面面观产品经理@产品

用户研究之-用好用户画像

2017-11-08  本文已影响94人  林海舟

最近在讨论产品功能的时候,大家在某些环节上反复出现分歧。经常出现上一次讨论确定下来的结论,在下一次讨论中又出现了反复。这种讨论贯穿了一个项目的开始到发展的所有过程。

《赢在用户》里面有个经典的开场对话,把他引述出来(略有改动):

(在一个会议室里面,产品和副总裁,气氛有点紧张。)

“这就是这次的版本计划,还有什么问题吗?”产品经理在介绍了方案后提问。

"怎么没有x功能?"副总裁开始了他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用户不会使用x功能。”产品经理回答。

“我觉得我们的用户会用这个功能,比如我就喜欢这个功能。”副总裁说道。

“但是所有用户都跟您一样吗?”产品经理有点不以为然。

“当然不是,但是我知道我们的用户要什么。” 副总裁显得有点不高兴了。

“但是我们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用户不需要它。”产品经理用上了数据这个武器。

“别太教条主义了,我们有点创新。”副总裁提高了他的声音。

“但是,创新应该是从理解用户开始。”产品经理依旧不以为然。

“你是说我不理解用户吗?”副总裁真的不高兴了。

“当然不是了……”产品经理解释道。

“不用说了,x功能必须保留!”副总裁打断了产品经理的解释。

“……”

(会议再度陷入沉寂)。

类似的这种争论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面反复出现,我们都说产品以用户为中心,结果带来的是争论不休。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谁是对的?接下来我们通过用户画像的方式来找到答案。

注:《赢在用户》这本书使用了用户角色这个词,现在普遍更喜欢用用户画像这个词,还有一个英文词叫Persona。这几个词在不严谨的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这里就不展开其中的差别了。

以用户为中心去设计

用户永远是对的

“《The User is Always Right》”,这是《赢在用户》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用户永远是对的,如果用户错了,那也是你的理解错了。”

为什么要进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User Centered Design)”?就是因为我们产品是否成功,最终还是得由用户来决定的。

在关注直接用户的时候也不应该忽视对直接用户决策有影响作用的用户。比如小孩要购买玩具,其父母是最终的决策者。

你不是你的用户

你不得不承认,你不是你的用户。用户和我们的目标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当你把华丽的功能呈现给用户的时候,你关注的是能否打动用户,能否获得商业上的利益。而你的用户关注的是这个产品能否解决他的问题。

认识你的用户

用户画像是什么

用户画像描述的是一类用户,而不是单一个用户。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一类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特征和行为。我们通过抽象将这一类人的普遍特征汇聚在一个虚拟用户身上,让这个用户去代表着一类用户。这就是我们说的用户画像。

对用户进行画像,实际上是一个对用户特征进行标签化的过程。

举个例子,让你介绍一下你的技术同事Eric。你可能会说:Eric就是个典型的IT男,黑框眼镜和格子衫是他的标配。平时不怎么说话,成天对话电脑。理性消费,不为名牌买单……听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对啊,我身边的很多做技术同事也都这样的”。

我们来看一下怎么进行用户画像:

首先,我们将这些普遍的特征进行标签化。总结一类用户普遍特征,为这类用户贴上标签。

然后,再对其进行形象化地加工。通过加工让整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就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典型用户的形象。

用户画像的好处

就像文章开始的对话那样,产品的设计者或决策者经常犯的几个错误:

用户画像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

用户画像不仅仅用于产品设计。可以发挥作用的场景很多,可以用于辅助公司战略决策、可以产品设计、可以用于市场推广……当用户画像在公司各个环节经常被提起时,那就是用户画像真正起作用的时候了。


用户研究之-用好用户画像
用户研究之-用户研究的方法
用户研究之-进行用户画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