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爱之思

《大学》海讲24:德财兼备才是最好的结果

2018-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弘海先生

《大学》海讲24:德财兼备才是最好的结果

作者:代海涛

《大学》海讲24:德财兼备才是最好的结果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释义:

所以说嘛,一国之君首先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德行。有德行的人才会有人拥护赢得民心,有人拥护得民心了才能稳固江山国土,有了稳定的江山国土地盘才能生产出财富,有财富了才能物资供给充足为人民所用。

德是一切的根本,财富只是德生出的枝末。

如果一国之君把根本的德行做成表面文章,却把枝末的财富当作人生追求的根本,那就会培养人们自私自利之心而引发不择手段的争名夺利相互枪杀掠夺。所以,君王聚财敛货自私自利,民心就会失散人民就会弃离;君王散财于民利他奉献,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臣服拥戴。

这就好比说,你说话不讲道理欺骗别人,别人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欺骗你;你的金钱财富是掠夺搜刮来路不正的,那总有一天也会被别人用同样的方式掠夺走。

海说:

德行修养教育是儒家的核心论调,《大学》里曾子把德与财对立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是本,财是未”的观点,完全符合儒家重视德行修养的思想。

从经济学方面讲,孔子说过“先富而教”,吃不饱穿不暖你给他讲什么仁义道德?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物质生活稳定了才有专注教育的心。虽然两位老师都说过此类“物质基础决定思想建筑”的话,虽然儒家思想里也崇尚“物质精神双丰收”的理念,但纵观两位圣人一生的全部言行,重精神而轻物质的观念还是很重的,尤其曾子在《大学》里的本段论述尤为突出。

德行治国平天下是首要因素,这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你非常有才能,却心胸狭窄,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这是从人事职场方面的观点。

关于德财利义的问题,《大学》还提出了“生财有大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进一步说明财只是花果,道德才是生根发芽的树身,想让财富开花结果,就必须符合道德规律。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聚集人气口碑,获得爱戴拥护。“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最后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不得人心众叛亲离。

人聚财散,财聚人散,民国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从小就是从家里拿出来点钱了,就给玩伴们分发一点,从外面赚取点钱了就主动给伙计弟兄们分一下,慢慢他身边的小伙伴小兄弟们都成了他铁杆拥趸,后来血雨腥风横扫上海滩不都是那些追随者替他出生入死吗?财散出去了,人心就回来了,人心归之,财富指日可待。

同样的道理,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你把什么给了别人,别人一定会回报你什么的,只是时间问题,准应!

你用什么方法获得的财富,仁不仁,义不义,正当不正当,符不符合道,都会决定生死的!既符合人性道德,又遵循商业规则,才能德财兼备,德财兼备,是最好的结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