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中药的配伍吗?
中药有四气五味,即中药的偏性,并以此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性,其实就是“以偏治偏”。
然而但凡是偏性,在其应用过程中必然有利有弊。
寒热之药,药性猛烈,容易矫枉过正,一旦用错,对人体的伤害是极大的。
辛味药善表邪但对气血消耗较大;苦寒味药清热但容易损伤胃气、阳气;苦燥药祛湿却伤阴;甘味药补益但易滞留;咸味能软、能却最伤阴;酸味药收敛固表但易将外邪留在体内。
基于上述问题和加强药效的目的,配伍便应运而生。
一、配伍的基本思路你了解中药的配伍吗?
配伍的基本思路有两种。
一种是使效力相宜得彰,即将两种功能主治相近的药物配合,如麻黄、桂枝相配解表发汗之效增强,香附和川芎相配行气活血之效更强。
另一种是使毒性减轻,即用一种药物的偏性纠正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如用生姜炮制有毒的半夏,会使其毒性减轻。如用化湿行气的砂仁配合滋腻伤脾胃的熟地黄以减轻对脾胃的副作用。
二、配伍的组方原则你了解中药的配伍吗?
君臣佐使是配伍的组方基本原则。
”这四个字出自于《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其中君为君主,即对组方起最为关键的治疗效果的药物,如三国中的刘备。
臣指辅佐君主的大臣,战将,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起着重大作用,如刘备麾下的张飞和关羽。
佐为微臣,副将,或配合君臣或纠正君臣的错误或减轻君臣的过度用力,反正就是补两者之不足,如王平、廖化。
使,即信使、士卒,起引导和调和作用。
由于四者的作用地位不同,在用药中,药物选择和配置都相应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君药都为气厚力猛之药,不仅必不可缺并为全方用量最多之药,臣药、佐药、使药依次次之,可酌情配置甚至删减。
三、对药你了解中药的配伍吗?
基于前面两者,后世在配伍过程中发展出大量“对药”,其简单灵活、方便实用,深受深受临床医师的喜爱。
“对药”的配伍规律可分为“君药加君药配伍”、“君药加臣药配伍”、“君药加佐药配伍”、“君药加使药配伍”。
一、君药加君药
两者都对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没有明显主次之分。
如银花加连翘,用以治疗温热及湿热引起的疾病初期症状如发热、口干舌燥、心情烦躁。
二、君药加臣药
其中一味药对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另一味药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对重要的兼症起治疗作用。
如白芍(君药)和甘草(臣药),用以治疗血虚失养、挛急作痛。
三、君药与佐药
其中一味药对病症起主要治疗作用,另一味药或配合前者治疗或减轻前者毒性或制约前者烈性或反佐前者。
如蒲黄(君药)与五灵脂(佐助药,配合作用),用以活血化瘀并治疗由于血瘀引起的痛症。
如瓜蒌(君药)与风硝(佐制药,起制约作用),起清热润燥、通便之功效。
如黄连(君药)与肉桂(反佐药,一温一寒,性味相反),治心肾不调引起的失眠。
四、君药与使药
如石膏(君药)与牛膝(使药),起清胃火、止牙痛之效。
四、配伍实症经典用方
一、治疗风邪
1、疏散风寒剂
人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 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剂量: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对治疗咳嗽、脾胃虚弱效果明显,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2.疏散风热剂
银翘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一两(30g),连翘一两(30g),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 (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四钱(12g),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功能主治:风热感冒。
3.祛风寒湿止痛剂
宣木瓜(药用木瓜) 番木瓜(食用木瓜)代表方:木瓜丸。
组成:木瓜80g,威灵仙80g,海风藤80g,鸡血藤40g,白芷80g,制川乌40g,制草乌40g,当归80g,川芎80g,人参40g,牛膝160g,狗脊(制)40g。
功能主治:祛湿而止痛。
4.平息内风剂
怀牛膝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 (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功能主治:肝风内动(手脚抖动不止,抽风,中风)
二、祛寒剂
白术代表方: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
三、清热剂
龙胆草代表方: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生甘草、柴胡。
剂量:诸药各10g。
功能主治:肝胆实火湿热。
四、祛痰湿剂
半夏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功能主治:痰湿证。
五、祛暑剂
代表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组成:苍术195g,厚朴195g,陈皮195g,生半夏195g,茯苓293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293g,大腹皮293g,甘草浸膏24.4g。
功能主治:暑湿外感证。
六、理气剂
甘草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功能主治:肝郁证。
七、理血剂
当归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功能主治:瘀血证。
八、消食剂
代表方:保和丸
山楂(焦)组成:山楂(焦)30g,六神曲(炒)10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100g,陈皮50g,茯苓100g,连翘50g。
功能主治:临床消食。
五、配伍虚证经典用方
一、补气剂
茯苓代表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主治:气虚证。
(二)补血剂
白芍代表方: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等份。
主治:血虚血瘀证。
三、补阴剂
牡丹皮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主治:肾阴虚证。
四、补阳剂
艾叶
代表方: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组成:艾叶120g,香附240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黄4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80g,黄芪80g,续断60g。
主治:胞宫寒瘀证。
以上是中药配伍的基本知识,愿我们可以了解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