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做联机思考者的五个建议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比方说,我写了一篇微信推送,小伙伴留言说:哇,秋叶大叔你果然读了好多书,写得好有深度。我就很想告诉他,其实我在写作时,很多过去的阅读积累并没有用上,我只是定好写作框架,在需要素材的时候,我默默输入了最可能的关键词。
那你不是看了很多书吗?——我是看了很多书,但今天大部分书你也知道的,只能当快餐,消磨一下闲暇的碎片时间,这种阅读算得上是一种“阅后即焚”,就对大脑的充电而言,全无帮助。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帮助的话,广泛阅读让我记住了很多很多关键词,等到我需要资料的时候,我会用“关键词”去搜索。
比如有一天知识IP大本营微信群,有一天有个小伙伴发了一句话:
以前我一直觉得,婚姻就是两个人日夜相对,每天睡醒觉发现“啊!又是你啊!”让人很崩溃的。直到看了黄子华栋笃笑,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婚姻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从此看懂了婚姻。
大家开始用这个句式造句接龙,我马上跟了一段话,只花了几分钟:
以前我一直觉得,PPT就是晚上加班套模板,每天睡醒觉发现“啊!领导又换了发言稿要我改啊!”让人很崩溃的。直到看了《寒战》,说“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何?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持性命。”。从此看懂了PPT。
大家都夸我植入得好,还能记住那么多电影台词,我其实只做了三件事,【1】复制别人的话;
【2】改成自己的案例植入;
【3】搜“寒战经典台词”。
就这么简单,感觉就像考场上的学生,我作弊。
直到看了古典的《跃迁》,我才恍然大悟,我这不是作弊,我这是早早进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有的学习者状态——联机学习者。
一个联机学习者,他应该有怎样的特征,我想分享五个我的经验。
一、 从记知识点到记关键词
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成为各种搜索引擎重度依赖者,遇到任何问题,我会第一时间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问题有人研究过吗?
【2】他的研究最可能去哪里分享?
【3】我用什么关键词最可能搜到?
然后我很神奇发现,绝大部分让我疑惑的问题,都有让人惊喜的答案或线索。
这就让我在阅读时形成新的习惯,一本书我并不需要记住太多,比如看完《跃迁》,我只需要记住一些关键词,比如“古典 跃迁 联机思考”,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大量的书评,这对我思考如何写一篇文章已经足够了。
不过今天的搜索不能只依赖百度,比如我要找PPT模板,今天我会去微信里搜索“5G模板”,就会找到很多文章。
如果我把这些关键词线索梳理一下,放进我的知识体系大纲,以后遇到问题,我直接去搜就好,特别好的,还可以用一些资料管理工具,贮存起来备用。
在大数据时代,你和这个世界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你得用对那个关键词。
二、 从泛阅读到主题知识树阅读
网络一发达,各种选择海量涌出,不要说全网,就一个得到APP每年推出的课程,书都看不完,看起来都是干货,不知道又担心错过什么,结果就天天买买买,但看完了还是只记住了很多碎片化的观点,缺乏体系化思考。加上各种人工智能大数据推送信息轰炸,你每天收到的信息量有可能超过你过去一个礼拜看到的消息。
如果你开始跟随一个个弹窗,你很快发现你的大脑被信息拥堵了,信息越多,而线索越乱。所以我们说:信息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信息。好比数字图书馆,不管有多少书,只要按统一的规则归类,就不怕放不下找不到。
我们很多人在联机思考前,一定要在某个方向或专业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树,要保证一部分阅读时间围绕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树升级,迭代,进化去展开。
关于知识结构树,大家可以问自己五个问题:
【1】我希望在哪个领域深入研究?
【2】我是否有关于这个领域从入门到精通的知识框架?
【3】我从哪里可以获得并学习基础的框架?
【4】我应该坚持定期不定期阅读哪些方向的网站、书籍、数据库、课程保持知识框架升级?
【5】我每周投入在主题阅读上时间要保证在多少?
如果这样去学习和阅读,我们在网上选课买书的问题其实也好解决,凡是和自己主题知识树有关的,尽管买买买,这是有效投资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专业前沿的最经济方法。
三、 从刷屏阅读到开机阅读
作为一个刷屏党,我常常也从一个新闻跳到另外一个新闻,分分钟就可能被弹窗带跑。在这一点上,我和大家并无不同。但有一点不同,我会刻意思考一下,我看到的不同领域的消息,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规律在起作用。
比如我看到有新闻说二宝妈妈增加,杭州保姆纵火案,还有养老金危机,在微信里看到关于老年化危机的文章,我会思考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比如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小屏时代,大数据不断推送我们喜欢看的信息,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锁定的路径依赖,虽然打着投其所好的名义却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所以我提倡大家在阅读信息时,不能只依赖手机推送和朋友圈,还是要定期打开电脑,看看不同的门户,看看更多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新闻,让自己能够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
做联机思考者,就要学会在不同事物中找联系,而不是依赖网络观点来给自己论证。
关于联系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是否关注超过5个不同大领域的新闻?
【2】我是否不满足新闻报道而喜欢看深度评论?
【3】我是否主动关注观点不一致的网站或个人?
【4】我是否会去思考不同事件和观点背后的联系和原因?
趋势往往不是显而易见,所以我们需要把碎片的信息作为引发思考的触发器,一环环去推导可能的结果,然后去找数据,做调研,约业内人士聊天,一点点把信息碎片拼图成完整的地图。普通人喜欢看一惊一乍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党,今天发现这个趋势,明天错过这个就会怎么怎么样,反正就是自己带着脑子不用,每天拿别人的思考填自己的脑洞。
四、 从跟踪趋势到跟踪行业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懂那么多?我觉得奇怪,答案不是因为我活得比较老吗?太阳底下很少新鲜事,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后来我猜发现很多人学习模式是“弹球式”,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断抓热点,抓新名词,两年下来是学会了很多新名词,谈起未来也头头是道,但你如果问他,在你自己的行业应该怎么做,他依然是一头雾水。
如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再学100个新名词,认知再升级100次又有什么用?
我认为越是联机时代,越要长期关注对标几个行业发展趋势,参加行业活动,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你就能慢慢知道行业的来龙去脉,认识行业牛人,进入行业核心圈子,接触到行业核心资源,这才叫了解一个行业。
做到这一切没有什么技巧,靠时间,靠长时间的人品积累。
关于跟踪行业,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是否定期关注某个行业的新闻?
【2】我是否定期查看某个行业的期刊?
【3】我是否定期参加某个行业的会议?
不妨先理解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业开始。理解了一个行业,再逐步思考这个行业和其它行业的万事万物联系,会简单很多,而且思维复杂程度会骤然提速,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联机思考者。
五、 从输入信息到输出信息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又说“要坐得冷板凳”。这讲的是学习需要积累和沉淀,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学习需要观察和模仿,也需要交流和争鸣,这就需要联机思考者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走出去。
作为联机思考者,不能只满足于从网上输入信息,也要主动输出信息,最好是带个人标签的信息,完成个人网络品牌建设。输出信息并不一定非要写微信公众号,其实参与一些高质量社群,在里面进行深度交流和思考,也是一种输出。
在巴黎有很多咖啡馆,像毕加索、塞尚萨特、等文艺大咖是巴黎咖啡馆的常客。这些大师在咖啡馆海阔天空,恰好完成了知识碰撞和思想进化,共同创造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关于输出信息,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我是否定期在某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2】我是否加入某些高质量的社群并经常参与深度讨论?
【3】我是否会走入线下活动面对面吸收新思想?
广义的联机学习者,其实是不分线上和线下,今天的移动手机已经帮我们打通了联网的自由度,在哪里我们都是同时处于线上和线下,那么任何可以人和人接触的场合,我们就可以进行联机头脑风暴。
我想,如果大家看了这五点,对如何做一个联机思考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联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