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五种休闲方式?
美国作家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经问世就吸粉无数,很多朋友读完以后,大呼不过瘾。
今天给大家讲讲高效能人士不知不觉间快速提升和扩展人脉应该具备的五种休闲方式,帮助大家边休闲边走上人生巅峰。
我要说的五种休闲方式就是:沙龙,有品质的沙龙,与有料人群一起参与的有品质的沙龙,能产生价值的与有料人群一起参与的有品质的沙龙,能获得自我提升的能产生价值的与有料人群一起参与的有品质的沙龙。
什么是沙龙呢?“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意就是高端豪华的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他们会把诸如戏剧家、文学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邀约在一起,他们志趣相投,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
他们往往就某种社会现象聊一下午,也可以是某位在座的朋友写作了新的文学作品,正好介绍给大家,这种聊天伴随着一些礼仪礼节,有时候比较开脑洞、产生一些天才想法,有时候聊聊投资等等,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欧美各国。
民国时期的北京上海也盛行沙龙,据说当时有四大沙龙之说,被邀请参与是一项莫大的光荣。它们分别是:上海“曾朴的沙龙”、“邵洵美的花厅”、北平“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和“朱光潜的读诗会”,我们熟知的鲁迅、周作人、冰心等是文艺沙龙的常客,甚至军事将领冯玉祥等也是这些沙龙的客人。
我们现在认知的沙龙,往往就是朋友聚会,这种聚会偏向宴会、party之类,更多是追求欢快的气氛和娱乐形式。
从历史资料和沙龙一词的本质含义来看呢,我认为沙龙像是一场辩论会或者是分享会。首先,邀请参与者大多有相同的价值认同和兴趣爱好,大家身份可以多样,你是戏曲家、我是文学家,但认知层次应该接近,否则容易陷入持续的争论,很难达成目标一致。
其次,沙龙的气氛是轻松的,否则无法达成休闲愉悦的目的,毕竟沙龙还是休闲为主,不然大家去工作就好了嘛。接下来,沙龙的话题得有特点,并且可聊、有启发性,话题可以是社会现象、也可能是学术问题等等,大家彼此坦诚的发表观点,也可以进行讨论,主持人对大家的看法进行归纳形成话题记录,方便大家对聊天“成果”查询。
最后,说说沙龙的本质,它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就某一件事发表看法,在合理的尺度内争论,是有效求同存异、相互了解的方式,有利于打破隔膜,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好朋友,大家通过沙龙的形式高效社交,获取彼此的支持和建议。
总结一下,沙龙是休闲方式的一种,也是社交方式的一种。它既有休闲娱乐的属性,也有社交链接的特征,它和诸如马术、高尔夫等休闲方式相比,有更强的适应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喜欢骑马,也不是每个人都是高尔夫球高手。
沙龙的门槛很低,大家会说话就好。沙龙的门槛又很高,不是谁都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表达观点,还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玩转自己的角色。
但沙龙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高效链接有趣有料的人,高效获取别人的认同,轻松休闲还能产生价值,扩展一个或者多个与自己共同成长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