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从″均衡发展"说起吧
暑假。北京。参观学习了人大附小、农大附中、一零一中学等几所以“中国”、“北京”冠名的名校并聆听了多位知名专家的报告。实地考察是见效最快的学习方式之一。
触景生情。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
于是想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理想状态。
永远在路上。
县域内均衡一一县域内优质均衡一一市域内均衡一一市域内优质均衡一一省域内均衡一一省域内优质均衡一一全国均衡一一全国优质均衡。这大概就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路线图。″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观之余,强烈感到《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是底线。
从人大附小到农村寄宿制小学是当下共和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的现实标本。
人大附小的教师办公区公司白领化的办公区内,不必说超大办公区给参观者的震撼,也不必说相对独立的格子式办公空间是否适合″集体教研",单就办公区四周设置的非常人性化的教师健身区,休息室就让"刘姥姥们"担忧该校难道不怕"违规违纪"?何况还看到了假期中光明正大的″校内兴趣班"正在上课(101中学的高三学生在校内补课)。教育生态不同,作物长势自然不同。
在人大附小这样武装到牙齿的学校,你都羞于问及教育经费的多寡来源。在那样神圣的殿堂,面对充满教育情怀、乐享职业幸福感,把校长做成了″笑"长的郑瑞芳先生自己都感觉到谈钱很俗。
学者型的校长,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总是忍不住想说的话题。二者是学校长远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备条件。这是软件,却是硬实力。否则所有不管现在多火的学校,其实都是工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教育不是制造。
郑校长的赠书帝都和乡村所占有的教育资源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农村有的,城里都有。农村没有的,城里更有。有喷灌、渗灌各种灌溉方式的校内植物园给城里的孩子带来了欣喜、锻炼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收获;农村学生的家长却不是撂荒了土地,就是靠天吃饭,农村的学校却把校园全部硬化来提升所谓的办学“档次"。模仿和复制成了校长老师们最好的学习方式甚至学习效果。大家都成了气喘嘘嘘、一路在赶时髦的小姑娘。思路不同,结果自然迥异。
好在教育的本质却是一样的。
大家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可在“如何培养人"的方法上却肯定不同。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人生在了罗马。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质量绝不仅仅是生学率。教育还有功利化以外的东西,这些甚至是更为重要的。
学者型的校长,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实施现代教育的途经是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无论城乡。
校园文化建设是积淀和传承,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践和创新。做好二者的前提需要教育者的情怀和专业还有爱。于教育者个体而言是事业。可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老师逐渐自我平庸化,产生职业倦怠,把教师只看成了″养家糊口”的行当,甚至干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勾且。沦为了"为稻粱谋"的手段,爱在哪里?须知,任何职业都有操守,都有信仰。教育更需温度。
专业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教科研的能力的提高,要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当年编教辅资料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已成长为大名鼎鼎的"海淀区教科院"了。刻意保留着的启功先生题写的老校名自豪地向参观学习者炫耀着草根的崛起。雨中,大家以此为背景拍个照也是不错的,亦儒亦道,俱都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北大清华在北京也是紧缺资源,竞争是激烈的,但帝都的孩子是幸福的,帝都孩子的童年是快乐的!看了你们的校园,见了你们的校长,参观了你们老师的"办公室",了解了你们开设的课程,不用看到大家,也知道你们真好,北京真好!
专门关注寄宿制学校成长的公益机构歌路营的联合创始人杜爽,根据歌路营在全国5个县137所学校做的有1万多个样本量的调查,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方面、健康状况问题非常严重,有抑郁倾向的竟然有60%,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每个月都被人欺负,睡眠情况也更差。
这种缺乏家庭关怀的环境培养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伤害?未来某个时间可能爆发出来的社会问题,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多培养几个大学生更有意义。
乡村教育不是关爱的问题,是权利的问题。均衡发展的要义是公平而有质量,任重而道远。
跟跑式的发展注定无法超前。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人是第一要素。教育是为了人,要依靠人。葡萄肯定是酸的!学校间没必要拼设备,高大上、大而全不是不好,但已不属于当下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必须要有乡村教育的样子。"小而美"、富涵情感的家庭式办学模式也许更有益于乡村孩子、留守儿童的成长。
罗马早已有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都走上了同一条通向罗马的路。世界上本来有很多路,可走得人多了,就使有些人没路了。
骄傲的是我们的教育向“罗马"源源不断地输入了包括“省状元”在内的众多人才,遗憾的是这种输入也是单向的,一如当初农村青年人流入县城,一样样的。都在拼了命地向前奔,忘了奔跑的目的,更忘了反哺,城市之于农村犹如子女之于父母。不知为什么,一看到″均衡发展"、″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等措辞,总有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
敝帚自珍,我们也不是一无是处。只不过滚滚而来的被碾压的感觉愈来愈强烈。
总是行色匆匆,虽能管中窥豹,难免一叶障目,甚至盲人摸象,可能贻笑大方。虑及自身,梁园虽好之感更盛。
公平与质量似乎触手可及,均衡发展也不是遥遥无期。
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