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教授“伏羲教育的昨天今天明天”有感
用了两天业余时间读完了吴教的“伏羲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才真正的对我们平时所说的伏羲教育的概念术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之前送孩子上伏羲学校是我一人执意去做的,因为我明白:其一,伏羲教育区别于体制教育,它没有体制教育教学的很多弊端的存在:无聊的课本;沉重的作业;最主要的是学校的校风如此的不堪一击。教授举例说明的课本《六个矮儿子》,《影子》等是没有教育意义的,耽误孩子受教育的良好时间同时折射出在目前中国教育的体质下我们的一种无奈。我们怎么能去左右得了编教材的这些教授呢?他们还正信誓旦旦的认为这些教材是最前沿最时尚最具有中国国情的成果了。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倡导时髦和西化:出版的书刊商业化,电影为了好的票房也排面十足,幼儿读物更是好看的无与伦比,可是从头到尾不知道瞎扯的什么?而且价格绝不含糊。西方国家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才有了现在国情下他们的国家。我们可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历史后盾,怎么可以相提并论?我们的宝贝被别人学了,反过来认为他有素质?在不久前我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日本人的洗手间里很干净,地上没有没有甩手后水的痕迹。那水去哪啦?看看我们国家哪个洗手间不是湿湿的?他们洗完手的水都甩在了水盆里,不会甩在地上。这正是他们学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爱护公共卫生,不影响他人。问题是我们不也经常看见过这样的招牌吗?怎么不能践行?因为失传已有百年的传统文化,我们从根上就不了解老祖宗的文化与智慧。在这种无聊的课本中作业也是如释重负,这不就是错上加错吗?这就是老师的无奈啦。为了有个好的优秀的班级成绩,为了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也是无可厚非的举动。国家在讲GTP的增长,单位讲效益,学校也如此。在经济腾飞的中国,个人也是经济的产物,时刻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所谓不良的校风,这就是滋生在其中的一部分。因为经济分配的不均衡,造成孩子攀比的心理严重,我家爱女上过一年的示范性幼儿园,我在接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听见边上有小孩盘问他妈妈说:某某妈妈开的车比我们的漂亮,你什么时候也买一辆那样的车呀?还有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个记者采访一个小孩有什么梦想?小孩回答说:我以后要买最大的房子,最大的车子还要天天吃着汉堡。我看到的是小孩是没有错的,是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下的产物,妈妈每天都会说:这个兴趣班你必须认真上,很贵的,花了多少多少钱?这件衣服颜色不喜欢也必须穿,因为是买的名牌。不懂教孩子阿,我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还好到现在我有深刻的认识。记者可问的是你的中国梦?可这个孩子分明在做美国梦,天天吃汉堡不在美国吗?这说明我们再不把传统的文化捡起来可就真正要失去它啦。
这些无不与教授谈论的话题相吻合:正因为有了这些个不可抗拒的因素才有了教授办伏羲教育的初衷,加上将要拯救中华民族的使命,从而伏羲教育任重而道远,践行必为当下所是。看着教授谈的字里行间平淡而又铿锵有力的字眼无不以为感动:我感动的是践行和坚持,以及发扬光大!我把孩子送到伏羲学校,才是了解了伏羲教育的第一步。这次“福寿康宁”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心性的提升与书法的学习要同步,只要心里准备好了,一切都会在意料之中。这也是当下我需要践行的,也是教授和尹校长的良苦用心吧!妈妈们正是现在孩子们的坚强后盾阿!
教授谈的伏羲教育是什么?我想这是我需要再熟悉的一个知识点,也是我想用我的语言踹叙给还未接触过和了解过伏羲教育的人们。“伏羲教育”是伏羲开始的,不断完善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它不是国学教育,也不是传统文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伏羲教育教人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顺人性(就是教学安排要符合人的生理成长规律)、终身受益(启蒙教育阶段就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个时候学习的内容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益的受益终生,有害的自然受害终生)。具体古人分为四个阶段来教育:一,幼儿养性,是指三岁之前。这个时候孩子是一张白纸,所接受的一切都是先入为主,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颐养本性”,孩子的特点是要开心快乐,不能埋下任何不开心和怨恨的种子,否则这种怨恨将深入人心,终身不移。二,第二个阶段,从三岁到十岁,童蒙养正。特点是记性好,悟性微弱,这段需要“蕴养正见”。现在教育最大的一个误区,第一是在“蕴”上犯了根本错误:这个年龄段还属于幼稚的年龄段,所以这个时候所理解的东西都是幼稚的。第二是正见,正确的东西,所谓正确的东西也包含经典在内,历史上流传有序的,我们现在学的有多少能称得上是这些东西?第三是少年养志,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知识渐开、记忆渐泯、性向显发、崇效楷模、语言较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这里的楷模就是无论学什么都是从模仿开始,学书法学画画是,学做人也是,所以说榜样是无穷的力量!郁达夫在鲁迅的追悼会上讲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我们现在学校的中学生学的是追星,模仿他偶像的穿着言语以及消费的品牌。这正是他们所谓的正知正见。第四是成年养德,前面三个养性、养正、养志。学养行德,如自幼能扎根熟读,树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在成年以前一定要把一辈子要用的书熟读,就是经典的书,书的根。比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等等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说什么这些东西已经过时淘汰了,其实是他根本不了解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随波逐流,而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创造环境,改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