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主客观之分,只有不同中心的差别(《解构“解构小辞海”》之5)
没有主客观之分,只有不同中心的差别(《解构“解构小辞海”》之5)
继续阅读《概念物理》,感受科学方法中毋庸置疑的中心主义。没有什么主观与客观之分,只有不同中心的差异。不同中心的差异,在于,有的中心是原始的自我中心,而有的中心则是经历了多中心磨练后的视野更广阔的中心。而所谓客观,不过是多中心的相互印证而已。
亚里士多德说,万物皆有适宜的位置,一旦脱离开自己适宜的位置,就千方百计返回那里。所以,一团土块,离开大地,就要落回地面,而一团烟雾,会主动升空到天际。不同物品的本性不同,其返回原初位置的动力也不一样,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更加急切些,所以落地更快,而最轻的薄烟最想回到天际,也上升得更快。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套理解,统治人类知识领域超过2000年,直到伽利略做了比萨斜塔抛物实验,证明任何物品,无论轻重,落地的速度都是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中心主义认知被实验否定了,伽利略的中心主义被后来的人所承认。伽利略的优势,在于他所作的实验,可以由他者重复操作,也就是可以经历多中心相互印证。
中心主义就是感知为中心,人的感知主要是视觉,听觉和触觉。所以,人所理解的运动,必然是机械运动,也就是空间位置的变化。试想,如果离开了空间位置变化,人能怎么理解运动?
有的人也许说,除了空间位置变化,还有什么运动呢?的确,人的感官能力决定了人所理解的运动只能是空间位置变化,也就是机械运动。其他运动形式,比如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反应,生物运动等等,最终都需要被理解为要素的机械运动,才能令人信服。任何运动,都必须被解析为,人所能理解的机械运动。
所以,对于人而言,所有的运动都必然会归结到机械运动,好像整个世界就只有机械运动一样。其实机械运动,就是人所能理解的最基本运动,任何运动最终都必然归结到机械运动。这就是人的中心主义,人的感官中心主义。
后附第一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第二图是伽利略的斜塔抛物实验。
再看看日常生活里的情况。就当代生活的基本情况而言,一个城市里的上班族,早上起来,已经享有当代科学技术成果。居于钢筋水泥建筑物里,使用自来水和煤气管道,自动抽油烟机,冰箱,下水道系统等等。这些是当代生活的基本条件。这些设施都是为了满足人作为中心性客体的需要,并且以人的中心性感官能力去建造的,也就是,建造主体也是中心性的。总之,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法,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差别在于,不同的人,有略微不同的感觉差异,所以,他们选择不同的抽油烟机,不同的冰箱,不同的装修风格。中心性是不可避免的。
伽利略最著名的实验是斜面运动实验,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提供了基础。什么是惯性?惯性就是一件物品保持其原有状态的本性,也就是运动状态的自存性。没有外力驱动,运动保持其自有形态不变。自存性其实也是中心性的,因而,惯性就是物品运动的自我中心。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就是运动状态的自存性,这也是《解构小辞海》对惯性定律的解析。后附第三图是伽利略斜面运动实验,第四图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有了惯性作为自存性的概念,就比较好理解万有引力,和万物本具的离散力。
试想,对于最初的离散粒子而言,什么是它们最初的自存性?首先,它们都来自更早的原点,在原点态,万有归一,所以,离散开的所有粒子,都保有合而为一的自存在,这就是万有引力。所有粒子都倾向于返回最初原点,也就是万物归一。
而离散力,则是最初粒子从原点里朝外涌现的原初驱动力,这种原初驱动力也是最初离散粒子所共有的自存性。所以,所有粒子都具有返回原点的万有引力,也有彼此分开的离散力。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和离散力不过是物品保持最初自存性,也就是运动惯性的表现而已。而惯性,就是运动的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万有引力和万物自有离散力,就是运动的自我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