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微信营销黄非说创业

为什么那么多创业团队死在技术上?!

2016-08-04  本文已影响73人  黄非说

我有个好兄弟,认识他时正在创业做婚嫁方面的O2O项目,然后和他聊技术团队,据他说有10名的技术人员、5名的产品经理,产品做了一年左右,才出一个WEB版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己投资的几百万也打了水漂,多么痛的领悟!

按我的分析,除了商业模式太低频之外,我这位兄弟当年可能裁在技术团队上了,你想想,10名技术,1年才做出一个web版本,这让竞争对手是如何的心里窃喜,让用户是如何的情何以堪。

在互联网+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对技术人才趋之若鹜,特别是传统行业转型过来的,到处求贤若求,只要是攻城狮、程序缘、射鸡师、产品狗,都恨不得马上挥之靡下,然而最终合作结果很多都是相忘于江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因为绝大部分的传统行业的创始人对软件开发这事属于门外汉的角色,所以踩了一个大屎坑!

按照传统行业的玩法,传统行业生产力的区别主要表现是体力劳动的区别。举个例子,比如我丫是一包工头,要给万恶的地产公司砌一堵墙,这堵墙大概是工时是要花30人天,也就是说,如果1人干,要花30天时间,但天杀的地产公司给的工期紧,要10天内完成,怎么办?多叫几个人呗,多叫两个人,于是3个人一起干,很顺利的10天之内就把这堵墙给彻好了,任务完成,拿到工钱,完美!

好了,现在画面切换到了软件工程,做互联网+,无外乎就是要搞一个网站,或者搞一个APP(诶怕怕)之类的。传统行业的老板转行过来做互联网+了,原定1个人干30天完成的活,为了加快进行,又新招了两个人,结果发现,一个季度过去了,结果却是产品还没有出来!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呢?

我忘了是哪位大神说过,一个软件假如正常是10个人要花100天可以开发完,老板为了赶进度,再加了20个人,结果却花了200天才完成,假如再加90个人,也就是100个人,可能却是永远无法完工(具体数字已经忘了,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别!体力劳动可以简单的增加人手来赶进度,脑力劳动的软件开发,增加人手,却会适得其反的效果!

老非虽然不是软件开发科班出身(我唯一的作品是基于excel的VBA编过半套预算模版),今天也不想以理论的角度和大家讲大道理,我只是想以自己踩过的坑来和各位创业者聊聊这个技术坑!

按照传统行业的视角,传统行业的技能上的要求不高,上述的例子,如果是彻一堵墙,彻砖这个技能,基本上小孩都能干,在不同人的生产力之间的差异是很小的,无外乎是体力活,并且团队之间需要的沟通也比较少。基于这两者的原因,效率差异较低和沟通比较少,所以一个彻墙的项目,如果工期赶不上,增加人手很容易加快工程的进度。

但是软件开发却是典型的脑力劳动,和传统的体力劳动有天壤之别,主要表现在两点:

首先表现在生产力的极大差异,如果是体力劳动,两个工人的生产力最多是个位数的生产力差异,比如一个新手彻一堵墙要花两天,一个很历害的熟练工人,可能只要花1天就搞定,生产力最多相差2、3倍。但是脑力劳动的软件编程却不是这样,一个熟练工和一个新手,生产力(工作效率)可能相差10倍以上,也就是说,同样一个软件需求,新手要花10天,一个老手可能只要花1天!在生产效率方面,新手与老手的效率差距可能拉开10倍以上。

其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另一个差距在于沟通成本。如果光是彻一堵墙的体力劳动,沟通成本非常底,因为目标非常明显——只要把墙彻好,并且分工也很明确,把墙分成几块,每个人只要负责各自那一块就行。但是软件开发却不一样,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要把整个项目进行分解,每个人负责一块,但是每一块子任何相互之间又存在交叉,针对相互交叉的功能每个人又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每个人要把自己理解的,和有交叉的成员进行沟通,而沟通又是双向的多边的。因此,每上一个新功能,或者对原有功能的改变,团队成员之前要不断的沟通、协调。

这么理解吧,如果是团队是4个人,那么沟通的维度是6次,如果是5个人,沟通维度就是9次……,所以团队人员越多,沟通的通道会越多(当然现实中可能沟通不需要那么广,我只是举个例子罢了。

好了,基于以上分析,一个创业团队的技术,并非人越多越好,人越多,除了人员成本增加之外,更多的还在于开发的周期也会增加,最终造成产品上线的无限期延长,团队最终被技术耗死。

如果还不理解的话,我再打个比方,体力劳动就是搞房事,再历害的人一晚上也就多那么一两次;脑力劳动就是撩妹儿,社会新闻里经常会报道一些情场高手能同时撩十几个妹儿,我只能说到这啦,说再多就涉黄了。

那么问题来了,创业团队该如何破解技术开发的问题呢?

高手,必须请高手,创业的技术团队一定要请高手,不要想着培养人,培养人是成熟公司做的事。一个高手能顶10个新手,并且还能省很多钱,请10个新手每人5k,不如花3万请一个高手(这个价格是按全国的平均水平来算的,不适用于每个城市)。

假设是做一个早期的嘀嘀打车项目(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大家都好理解),那么早期团队首先要有一个产品经理高手,然后有个技术经理高手,再有一个设计经理高手,再由技术经理拉人,拉一个ios攻城狮高手,一个android攻城狮高手,5个人就行了。如果还有预算,可以考虑再配测试攻城狮、数据库高手和前端射鸡师,等产品上线有搞头后,再继续招更多的人。

如果你要问我哪里去找高手,那么抱歉,我可能会说你不适合创业了,创业就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到处找资源,找资源的能力都没有,创个毛业啊!

另外,我要补充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技术,是一般的应用软件技术,做底层技术的,比如数据挖掘之类的项目,不是传统行业转型过来能玩的,这个我也玩不了,所以我要声明一下,以免怡笑大方

PS:如果看官对本文有兴趣,请延伸阅读本文封面那本书,谨以本文向Brooks博士的《人月神话》出版41周年致敬。

■  ■  ■

好了,本周的文章瞎BB写完了。补充说些其他创业的事,今天老非在成都参加动点科技(technode)组织的CHINA BANG awards2016的活动,看在组织方给我安排了间行政房的份上(真像是后面来的没房间就安排好的了),我给他们打打广告,住人家的腿短,没办法。

正式的会议明天才开始,今天参加了很高大上的酒会,有个很大的感触和创业者们分享一下——尼玛,才发现N多鬼佬来中国创业了!逆天了,个个名片上都有地道的中文名字,而且他们的普通话比我们胡建人还溜。

今天勾搭了三个鬼佬,一个是做了一款Nihao APP,就是专门给外国人用的社群,按他的说法,老外初次来中国,像facebook这样的东东用不了,微信上又都是中国人,所以他搞了一个专门针对外国人在中国的APP,尼玛市场太精准了,这事我们中国人干不了。

另一个是做节能的,美国老,国语倍溜,他的公司名叫Seeder(思得),做软硬件结合的节能,提出的口号是“Save Money on Your Energy Bill & Increase Property Value”。还有一个是做校园自行车广告的,就是给大学生提供免费自助的自行车,不过自行车上有很多广告。

好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看来我朝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推动是很有影响的,现在鬼佬都跑我们地盘抢票子、抢用户了,就像以前大家都跑硅谷那样,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创业的筒子们,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现实竞争却是越来越激烈了,大家要加油干啊!

■  ■  ■

最后补充一下,回复20,简单和你说一下创业团队互联网编程技术路线的事,你的项目到底要用PHP、JAVA还是.NET,知道技术的就不用回复了,怕被你笑话哈。同时敬请关注我的公众号,下篇原创我准备聊些创业相关的税务问题。

作者介绍

黄非,就是“扫黄打非”的黄非,互联网界外号“老非”,连续创业者,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2002-2006在厦门天健华天会计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厦门分所前身)任职,2006-2014年作为创始人创办尚科网络,2014-现在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请他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