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书写第七日:本来的安宁
今天不想写什么,看到这份安宁,转上来。
‘’14年年底的某个晚上,我睡在妈妈旁边,我一直看着妈妈的脸庞,我想将她“唤醒”,我想将她摇晃起来,我想告诉她:妈妈,妈妈醒来吧,妈妈,我知道我不能将母亲“唤醒”,当时我在心里对母亲呐喊:妈妈,您内在有一个老师,有一个强大的内在,如果您醒来,里面那个老师会指引着您,那么您就能真正幸福、快乐,如果内在的自己能醒来,您就不再有过去的苦了[拥抱],而我什么也没说出口,什么也没做,从15年底母亲开始觉知,母亲慢慢醒了…
没有谁能唤醒自己,唯有自己,当自己醒来,你自己就是你生命的主人!母亲说:只有去做,只有自己去觉知了才能说出里面的滋味
愿天下的父母能慢慢认识自己,归于本来的安宁[拥抱]〔转自胡小琴〕
本来的安宁。
看到这个故事有趣: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10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10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10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10天,大王来问。纪清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清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了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