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热点教育

刘涛晒的家规,我们都该有一个

2017-04-10  本文已影响1728人  慢妈爱绿呀
刘涛的家规 对比:刘家家规和匠家家规

最近,为了回应八卦,刘涛发了女儿王紫嫣用英文写的家规“Rules Of  Room";巧了,我家也刚定了家规,这让我不由地想细看看刘家的家规,再和我家的比较一下。

一、家规的比较

我们这两家的家规放在一起,我脑子中立马浮现出八个大字:“美国特色”VS“中国特色”,如果要描述地再直白点,就是“不像亲人”VS“学习学习再学习”

可不是吗,这英文家规,满眼的都是家里人在“生活细节里”“生分”:在家,我们也要笑,在家,我们也要保持干净整洁,在家,我们也要敲门,在家,我们也要礼貌,在家,我们还不能放屁(fart)——在屋里不能放,去哪儿放呢?去厕所?去阳台?开门出去放完再回来?脑洞大开......你看,这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吗?连气都不愿意混......尽管我没有很了解美国,但这些规矩看上去确实是我印象里的美国特色,“亲人间不像亲人、像生人”的特色。

再看我家的家规,绝对的“中国特色”,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划孩子放学归来后要做的所有事:先写作业,然后加餐+玩儿,再讨论作业+课外阅读,然后晚餐,最后练习钢琴并再玩会儿。你可能会说,这算什么家规,这不就是小学生课余学习时间表吗?这都是她一个人的事儿,怎么能算家规呢?

您太不了解国情了。在中国普通家庭,家有一个小学生,全家都在读小学;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仅是家里的主要活动,更是家里最主要的“压力炸药包”。所以,小学生时间表,就是实打实的“家规”,关乎全家的规啊!

可同是家规,这俩家规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

要理解看得到的差别,就得先理解看不到的家规背后的故事。

二、家规背后的故事

刘涛家的故事

先说说我猜测的刘家家规背后的故事吧。我觉得这家规的发起者,肯定不是刘涛夫妇——好吧,此处的肯定还是改为可能吧,毕竟是猜测——,而是小紫嫣的外教老师。并且,这很可能是老师布置的要爸妈和孩子一起完成的家庭作业,而在布置作业前,老师已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相关讨论,很可能就是这样。

我这些推测的基础是我常年对于“中美教育比较”的留意与思考,——这家规实在是太像我所了解的美国课堂的教育内容了,就是有好多关于生活的教育;这家规反应的亲人间关系也实在是太像我所了解的美国家庭相处模式了,就是家庭中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都是隔着距离的人,都是边界清楚的人,都是要充分尊重彼此的人,都是要充分维护自己权利的人,简言之,就是“不那么亲而略生的人”(当然,某书也向我展示了美国犹太家庭并非如此)。基于这些认知,再看刘涛的家规,是不是和这种美式家规,一脉相承?

可以说,刘涛的家规,很可能是借由外教老师这个文化的传播者把美国的教育文化传入中国家庭的结果。这结果好不好呢?也好,也不好。哪好哪不好呢?先别急,等我说完我家家规背后的故事,咱对比着说。

我家的故事

我家家规背后的故事,就不用靠猜了,那都是一寸辛苦一寸累的亲身体会啊。

为什么会有这个家规?因为之前家里快要奔溃。中国小学生的事儿真多,时间真少,——您不信?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件事省得了:作业得写吧?写写作业得休息会儿大脑、心情和眼吧?写完作业还得讨论题目以避免只掌握套路没真正理解吧?还得课外阅读吧?她自己选的要学钢琴那就得练吧,一练就得一个小时吧?还有,饭总得花时间吃吧?还得花时间玩吧?并且,做所有这些还得保持从容不能太紧太赶吧?......一晚上就那么多时间,可有这么多事儿摆在眼前,搞不好就会踩踏“睡眠”的Deadline;如果踩踏了Deadline,就难免心急,然后就会躁,然后稍微遇到点什么易燃物——最常见的易燃物是找不到转笔刀——就会着火、甚至爆炸,然后全家不得安生。

怎么办,定家规啊。我和女儿一起(我不是单亲妈妈,只是定家规时老公正陪“猴儿子”瞎折腾,无暇顾及我们......)分析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能放的放,该松的松,重要的事儿给予富裕的时间,有难度的事寻求改进方法。探讨后,我们把最简要的安排写了出来,贴在书桌前,也就是我们家的家规。

我们这家规好不好呢?——我曾经觉得它挺好,因为它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啊;可我现在发现它不太好,因为它忽视了其他重要的问题

三、继续探秘并升级家规

这两份家规的不同反映出的其实是两种文化教育重点的不同

首先,前者更注重关于生活的教育(不知为什么,特别不想说美国教育,只想称之为前者)。

对此,我早有了解,并且深感震撼。那是在20年前。当时我正在追著名老美剧《成长的烦恼》,其中某集说到正上初中的女主需要和男同学模拟组织家庭,并核算家庭开支,——当时我真惊呆了,这好吗?青春期扮结婚,好吗?好。因为我们已经学了太多ABC与XYZ,我们真需要花多点时间学习如何面对真实的生活了,这对我们真正的整个人生很重要。后来,我又看了很多美国作者及中国访问学者的相关书籍,留意了很多在美华人的博客,并见识到了更多他们对于生活教育的探讨及这种教育的好处。而刘涛这把“生活小事”上升为白纸黑字成文条例的家规,也算是一小例。

看完别人再想自己。我家的家规,很坦诚地回应了教育现实,这没错;但我们以教育大环境为借口,完全忽视生活教育,甚至忽视它对现实造成的影响——还记得我们家“压力炸药包”最常见的导火索吗?找不到转笔刀啊——,这不好,得改改啦。就借鉴刘涛家的家规,给我家的再加上一条:学习生活,学习“从哪儿拿的放哪儿去”吧,把平时只会遇事瞎嚷嚷两声的“教育”认真地变成白纸黑字的成文条例吧。

这就是我家家规要升级的第一点。还有第二点。

事实上,刘家家规最典型的特征,还不是生活,而是“生分”,这好不好呢?有好的一面,就是能厘清家庭成员的界限,避免相互深度打扰的烦恼

有本关于女人的书,提出对女人来说,女是第二性的,人是第一性的,——可对于男人与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成为别人的孩子、丈夫、妻子、父母之前,都首先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空间,当然也需要独立实体空间的人。

但在典型的中国家庭里,我们很难找到这种独立空间。大家常陷入一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大家,大家就是我的境况,并且把相互打扰与相互帮助纠缠在一起,分都分不清。以我为例,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妈的手就是我的手,从小帮我收拾各种家务,我妈的脑也是我的脑,不停地啰嗦诸如出门要开门一类的琐碎;而我的反应呢,被帮到时觉得理所应到,被烦到时,会嫌她啰嗦。更重要的是,我和母亲的关系,已部分在我和女儿的身上复制!没有独立空间,生活和感情都乱糟糟的状况需要改变了,就从尊重独立空间的家规开始吧。

可是到底要多独立呢?也许不宜太独立。我两次生孩子都是剖腹产,剖完以后刀口疼啊,激素乱啊,心情烦啊,这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刻,好在,除了有爱人,还有亲娘在我身边。我的妈妈完完整整地陪伴我度过最脆弱的时刻,这是很多美国妈不会做的,却是我最感激的。我知道,这世界已经开始推崇“没了谁,我们都能活”的理念,可是,有她,我活的更好

总体说来,我并不认同美式的太独立,我想要“远一点点,但依然很亲“的平衡。所以,就再从刘涛的美式家规中借鉴一条吧,就一条,Smile ,对家人微笑,因为微笑的前提是我们有意识地看到了另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微笑的结果是把我们独立的空间友好联通,既划线独立又融合彼此,好平衡。并且,我相信,在具体的生活中,刘涛与我一样,也会像个传统中国人一样追求独立与交融的平衡。

这就是我看了个八卦的收获,自己的家规还是得坚持,但可以小添两条新家规,添点微笑,添点生活,真好。而这有微笑与生活的家规,我们可能都该有一个。

最后,分享一下之前为了更好地思考“家规”而学习的文章,看了好几篇,下面这一篇是我觉得最好的:

http://raisingchildren.net.au/articles/family_rules.html

如果您太忙,我这儿还提供了超浓缩摘要:

1.家规的核心目标:尊重彼此+保障安全;

2.制规要点:不要过多,3-5条即可;3岁以上孩子可以参与家规的讨论与制定;多用“要如何”的正面描述,不要用“不要如何”的负面表述。


如果觉得有点小用,轻点♥吧,正为着签约作者的梦想努力呢:)


我是匠妈,

不走鸡汤风(尽管我超爱喝鸡汤,特别是土鸡炖、再撒点芫荽的那种),

而以“可操作”的风格“深耕”“细小”教育问题,欢迎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