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越长大越自私吗?
是不是人越长大越自私?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如果足够成熟,就很少去管别人的事情。
比如,作为一个姐姐,弟媳和亲妈吵架了,是不是应该管一管?
有人边界不明确,觉得那可是我亲妈,我肯定得帮她出头,被弟媳欺负了,那肯定要管,不然就是不孝!
如果足够成熟,你可能反应就不咋样,更多的是安慰妈妈,陪伴妈妈,对弟媳的指责很少,也很难有为亲妈出头的念头。
这叫自私吗,我觉得不叫,这叫有边界,叫拎得清,叫理智。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站在自己妈妈立场上,会觉得弟媳不对,站在弟媳的立场,人家还觉得你亲妈不对,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呢?都是亲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又不是什么大事,没必要锱铢必较,只要安抚好情绪,再把事实沟通清楚,可能就是最好的帮助。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有时候我们误以为上来就冲,才是感情好感情真,电影电视里演的最多,一系列报仇雪恨,至于事情的开始,就是A跟C有冲突,B不由分说上去帮忙,结果B死了,冲突升级了,回不了头了。
再说一个,很多人都在幻想一个贵人,可真正的贵人,是人家说的东西正好是你能听懂的,能做到的,他只是提醒你一种自己没看到的可能,而不是一路推着你往前走。
比如公众号正火的时候,如果刚好有人跟你说这个事情,你又很能写,还有时间大量写,可能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如果你根本就不会写,又没时间学,就啥也不是。
而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轻易拉别人,聪明人看到的机会,也许别人看到的全是危险,你告诉他是机会,他眼看的东西和你看到的不一样,他的行动也会不同,由此很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谁负责,要他自己负责,他会怨恨你,你为他负责,就增加了你身上的担子,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随便帮助他人。
心理学还有一个说法,有一种善就是让他受他的苦,走他的路,有一种恶是阻止他受他的苦,走你的路,最后让他走投无路。
父母从小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努力把孩子的行为往正途上规范,如果孩子实在不识好人心,让他适当吃点苦头,撞几堵南墙,也是个好办法,切身体会到的东西,才是深刻有用的东西。
《繁花》里有一个情节宝总被车撞,是发根的儿子开车撞的,为什么撞?为他爹报仇,他爹炒股失败自杀了,他认为是宝总害的,因为他爹一直跟着宝总炒股。
事实上,宝总还明令禁止不要买,后来为了弥补,宝总给了他家30万,又给他一大块地经营,可大多数人没有宝总那个实力。
事实上,宝总明令禁止不要买,但发根无法站在宝总的位置看问题,出了错很自然。
大家都喜欢黑白分明,遇事分个好坏对错,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既简单又明了,其实真实的世界是灰色的,很多东西不好也不坏,或者有点好也有点坏,性质不明确。
要简单的混说很容易,孩子学习不好都是孩子的问题,应该改变的是孩子,这很简单,家长只需要指责孩子,要求孩子努力改变即可。
如果看的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认识到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改变,一起创造,那家长就要做很多工作,甚至比孩子做的还要多,这是很多大人不愿意的事。
无私这个词很难解释,如果对心理学了解多一点,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私这种说法,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都有一个目的在里面。
妈妈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是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这对妈妈也有利;明国时期大上海最大的红人杜月笙,对人散尽千金,被称作大善人,并不是他抱定无私奉献,而是他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他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对此的需求特别巨大;社会上那些热心慈善的人,他们不计利益地帮助别人,是因为自己内心渴望那种被人需要的感觉,帮助别人让他们感到快乐。
当然,这些事情给别人带去了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被社会认可和传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事也是利人利已的事。
还是《繁花》,阿宝帮蔡司令背锅,导致阿宝被麒麟会驱逐,好像是因为阿宝无私,往前回溯,阿宝的第一桶金就是蔡司令一把拉进去的,蔡司令的脚因此受损一直需要拐杖帮助,这只是回报之前的恩。
所以,不要经常把无私挂在嘴上,它往往会变成一个道德制高点,用来控制别人。
我们应该做的事,双赢就太棒了;或者能对自己有利,同时不伤害别人,也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