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醒脑简书热文

多少女孩在过着性冷淡的生活

2017-09-26  本文已影响67550人  槽值

说来惭愧,有一个大学同班同学,我直到毕业后才认识。

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我注意到了她:马尾辫,淡妆,黑白配色。她坐在角落里,友善地和人交谈,人散了,她也不去搭话,自顾自拿出手机听歌。

简单,却有一种清逸脱俗的气质。

后来我问起她,为什么大学四年都没怎么见过你?

她笑了笑,说:“因为我都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了,没怎么参加聚会吧。”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她们看起来高冷,不近人情,崇尚一切从简,经常被当成“异类”。

这些自嘲为“性冷淡”的女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

极简主义者。

她们认为:衣服不必花哨,简单、耐久、实用就好。

黑、白、灰、蓝,素色百搭款,极少装饰和花边。对崇尚极简的女孩来说,干净的纯色才是历久不衰的经典款式,耐久和实用是第一硬指标。

更重要的是,崇尚简单并不意味着降低生活质量。

苹果公司神话的开创者史蒂夫·乔布斯,一生信仰“少即是多”,《乔布斯传》里描述他年轻的时候因为觉得家具不好看,房间里除去一盏灯再无其他。

但他过得不好吗?并没有,一生他都做着改变世界的事,精神富足,即便家中空无一物。

数十年来永远是同一套装束:黑色高领衫、普通的牛仔裤和板鞋。

这样简单的设计,其实出自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之手。“无结构模式”的服装理念,看似平凡无奇的装束,所流露的禅意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最精湛的工艺不害怕折旧,最简单的设计不会落后于潮流。

行为和言语始终保持一致的乔布斯,还有过这样的思考:“苦行和极简让人更加敏锐,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要明白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道理:物极必反!”

这就是极简主义者的信念: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

她们的“减法”是面对自己满满当当的衣橱,看看有多少不合身,多少不满意,多少是几个月来碰都没碰过的?这些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服装,首要的任务就是减少它们的数量。

她们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缺少什么、适合什么,而不是一看见网店爆款或是品牌大减价就把持不住自己,为了那一点小便宜,被拖入到更深的泥潭里。

近年来,一些时尚博主提出了“胶囊衣柜”的概念:一个衣柜包含固定数目的单品,总数量通常小于40件。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足了“减法”的衣柜,不同的单品按照色系、季节、风格分门别类,如果其中一件损耗了,只需要再买一件同款就好——思路之简洁、直接,令人赞叹。

清爽的穿搭,整齐的收纳,完整的配色方案。

她们像作者乔舒亚·贝克尔在《极简》一书中总结的那样:减少20%的物品,提高80%的生活品质。

哪怕是小小的衣柜,也要做到精简和实用的平衡。

她们说:希望能过上一种“不役于物”的生活。

她们的生活方式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有意识地提升我们最重视的一切,摆脱妨碍它的任何东西。”

举例来说:当你要阅读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张堆满杂物的书桌,你需要扫开这些东西,腾出一个看书的地方……相比之下,如果书桌上只有一个台灯,一本笔记,一支笔,连阅读的心情都会愉悦许多。

这不仅符合极简主义审美,更是懒人的福音。

有人会觉得,多存点东西以应付不时之需,总有一天能用得上。

然而问题在于,所谓的“不时之需”真的存在吗?随着商品市场的发达,没什么是临时要用而买不到的。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囤积了一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登场的杂物,把家里活生生折腾成一间仓库,既占空间,又增加自己收拾整理的压力。

相比之下,简约、温馨、舒适,才是居家空间最高的追求。

北欧家居设计在全球享有盛名,其实和北欧日照时间短、人们长时间在家里度过有关系。人们眷恋自己身处的空间。

许多北欧的设计师声称,他们要把产品设计成“让人长期使用也不会厌倦”的东西。

于是,我们看到了纯白空间、木质元素,温润的风格,清新的居家氛围。走在这样优雅的房间里,宛如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央。

在这里待久了,人也会变得温柔、清爽、心胸开阔。

大学同学很认真地告诫我:是你购买物品,不要成为物品的奴隶。

相似的话还出现在《瓦尔登湖》中,“当我遇见一个背着全部家当蹒跚前进的移民,看上去好像脖子后面长着一个大肉瘤,我便觉得这个人怪可怜,倒不是因为他的家当全在这里,而是因为他要带着全部这些东西。”

人和物品的关系,是人心智的体外化,你占有物品的时候,物品也在占有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放下的越多,就越富有。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女主角麻衣,对整理东西有种偏执的热爱,包包衣服排列整齐,搭配一目了然;厨具餐具各归其位,做饭才从橱柜里拿出;遥控器纸巾盒都安静摆在柜子里,需要用才拿出来。

维持这样的状态,难免和家人发生冲突。

当麻衣扔掉奶奶准备拿来喂鸟的布丁杯时,她俩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态度面前,麻衣坚持:只保留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一旦买了就好好保养,为长久使用而用心维护。

“喜欢的东西好好使用,不必要的东西早日剔除”,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她们杜绝一切打扰,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现在很奇怪的一点是,拒绝参加集体活动,仿佛就成了天然的靶子。不仅大家会在背后议论你“自闭”,父母长辈也会责怪你:这孩子,怎么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

在生活中,也偶尔会见到这样的人:她们平时待人友善,谈吐亲切得体,在面试或演讲时也可以毫无惧色、侃侃而谈,但比起和同学聚餐或一起购物、唱K,她们却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写几篇随笔,看一本看了很久的书。

《1Q84》中,青豆称得上性冷淡生活的教主,一个人住,交际很少。过着节俭的生活,最有意花钱的是饮食;不关注服装、化妆品和首饰,有需要才去逛街;家具只有最低限度的几件,却足够满足所需。

“她从小时候起,就习惯没有装饰的简朴生活。禁欲和节制,是她刚懂事时最先被灌输到脑中的东西。家里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可惜”两字,在她家是用得最为频繁的字眼。没有电视机,连报纸也不订——在她家里,连讯息都是没有必要的东西。”

追本溯源,她成长在崇尚简朴的家庭,却并非一开始,就喜欢这样的生活。

“她盼望自己尽快长大,离开父母,按照自己的心意一个人生活。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钱包里的钱可以自由地花。穿着喜欢的衣服,穿着合脚的鞋子,去想去的地方。结交好多朋友,彼此交换包装美丽的礼物。”

但青豆长大才发现,最让她心绪宁静的,还是过着禁欲而皆知的生活。

律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拥有强大而自由的内心。

只有当人格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已经足够完善,才能够减少对“合群”的依赖。

这些沉默又坚强的女孩知道,“人脉”并不是靠几次聚餐和购物就能搭建起来的,想要获取帮助,只能付出同等的利益去交换。

如果是没有必要的交际,那么,就减掉它。

极简主义者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她们来说,眼花缭乱的关系网只会把生活搅成一团社交的碎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疑,简化信息来源是一件相当重要的工作。

没有多余的APP,没有吵闹的推送,没有杂七杂八的关注列表。

知乎上有人说:“待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

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

极简主义的核心其实是: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所谓的极简生活,并不仅仅是所谓的“性冷淡”穿搭、简化物品、削减人际交往,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找到并贯彻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

梦想、事业、家庭、朋友、信仰、美……每个人都有权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去掉了所有喧嚣繁杂之后,我们可以把时间积聚起来,在自己最喜欢的道路上前行。

这就是“精神上的极简主义”。

正如Youtube上知名的极简派博主Sean Lee所说的:那些奉行极简主义的女孩子,丢掉的不仅是不必要的杂物和社交关系,更是生命里一切不必要的干扰项,让她们找到最轻松、最美丽的自己。

那些活成了“性冷淡”的女孩子,美得直击灵魂。

想获取幸福,要么满足欲望,要么停止欲望。你总得二选其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