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记事
为啥要以牡丹记事呢?在手机上按下第一个拼音键时,我也曾扪心自问。我母亲是洛阳人,全家曾居住在洛阳东郊。童年时初次认识牡丹还是母亲教会我的。
50到60年代,我家房前屋后种有两行果树,一行是苹果树,一行是梨树。有人在树行间栽植了几株牡丹。那时,我对花儿草儿没有兴趣儿。到了苹果梨呀挂满枝头的时节,眼睛就会发呆,嘴馋呀!我盯着苹果梨呀数一遍又一遍的。路过那几株牡丹也只是瞟它一眼。有一次刚瞟一眼就发现牡丹开花了,大朵,红的,有些惊异。回到家里就向母亲说说外面的见闻。
“妈,那几株牡丹开花了。”
“啥色儿?”
“红的。”
“那是红牡丹,城里有。”母亲把揉好了黄面拍成小圆饼,拍好一个丢进冒着热气的锅中,拍好一个丢了进去……(我家把这种食物叫“黄面干”)。“城里人叫它’洛阳红’,年数很长了。”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也耳濡目染。
我记住了母亲说的那几株牡丹叫“洛阳红”。也没有忘记正在锅里翻腾的“黄面干”。
70年代,我参军到了南方。老兵问起洛阳有什么好看好玩的?我说洛阳有“白马寺”,有“洛阳红”,还有“浆面条”。还是想着吃!
从军队退役下来,我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后来上夜校大专毕业,厂组织部又將我调到绿化部门。到这儿,我才慢慢地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工厂绿化主要以美化环境为主,绿地空间也栽培一些牡丹,但是,品种比较单调。让我对牡丹有了更深地认识是洛阳的牡丹花会。1983年4月洛阳市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和西苑公园成了主场所。短短的10天时间,乖乖!那届花会的游客就达到了250万人次。真可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刚好有上海朋友来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陪同他们一起去了牡丹公园。有位身着白裙的王女士显得很兴奋,她不停地用相机拍照。稍后,她指近处的牡丹说:“这些品种叫’洛阳红’,花红、味香、叶绿、株大,一株能开出几十朵花。武则天怒贬牡丹到洛阳就是这个品种。所以,牡丹有雍容华贵、端庄富丽之态,更有不畏权势、宁折不弯的气质。”听此我长了见识,也有疑问“她是外地人,咋知道恁多?”王女士好像是看出了我的疑虑,她笑了笑说:“50年代我父亲支援内地到洛阳,他经常给我们讲述牡丹。”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王女士边走边侃侃而谈:这些是“二乔”;这些是“赵粉”……。一阵风儿吹来,王女士身后的牡丹千姿百态,溢光流彩,与她微微飘动的白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副梦幻奇异的牡丹画图。
从此,我对牡丹兴趣倍增。查阅资料,求教专家,实地查看,了解牡丹的历史,了解洛阳的土壤和气候,了解牡丹的种植和养护。经过多次实验,提高了牡丹的成活率,增加了花色品种。
退休后我也没有闲着。每年的牡丹花会必须参加,平时翻翻“千姿牡丹”洛阳个性化邮票册。
看牡丹,想牡丹,我有了更多的思绪:远看祖国的发展变化,近看洛阳的发展变化,牡丹的雍容华贵,不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象征吗?牡丹的富丽端庄,不正是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期盼和追求的象征吗?国家的强盛,不正是牡丹不畏外强,刚劲风骨的象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