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艺术》(一)
本文摘自《壹心理读书会》音频文字稿
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一些不幸的结果,比如有人觉得人生苦短,那就应该及时行乐,所以经常性的去熬夜泡酒吧,或者是打游戏,结局很可能是身体被搞垮。有的人受了成功学人士的荼毒后,于是在生活中一一照搬他们的方法,却没有得到预期中的成功。
也许我们觉得这些都不过是人一时的判断失误罢了,但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了各种思维的陷阱,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哪些思维误区?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读完这本书,你将会得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罗尔夫·多贝里是一位来自德国的经济学博士,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经济学博士会写出一本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其实《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原本是作者为了警惕自己不要犯某些错误而列的清单,但是没想到这份清单不光在经济领域有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小的用途,而且每条清单所列举的案例,往往都契合了很多心理学的特征,所以贝多里干脆将这份清单集结出版。而本书一出版大受欢迎,在德国非小说畅销榜上排名年度第一,很多跨国公司的高管、知名畅销书作者都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本书里,作者一共列举了52种人们常见的思维错误,我们将这52种错误归结为三个大类,他们分别是:缺乏思考引发的错误、因为情绪引发的冲动决策、和概率相关的错误。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学习。
2
首先,我们来了解第一大类的错误,那就是缺乏思考引发的错误。要想理解缺乏思考引发的错误,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存在缺乏思考的本能。
这里,就要举一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一旦发现危险呢,他们就会不假思索的奔跑。跑的越快,就越有可能摆脱危险。这种例子你一定听过很多。那么,这时身边的人对他人逃跑的反应是什么呢?就假设想想你回到远古时期,狩猎时,你看到同伴突然跑了。这时,最好的应对方式,正是跟着一起奔跑,如果待在原地不动,很可能会死亡,经过无数年的演化,这种跟着别人奔跑的行为,我们通常叫做本能,这种本能不需要情绪主动,也不需要推敲思索。但是到了现在,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能反应,反而会成为了思维陷阱。
比如,当股市一片红火,所有人都在说可以赚大钱的时候,如果盲目跟着进去炒股,很可能赔的血本无归,这就是缺乏思考而带来的后果。
那么,到底还有哪些本能在误导这我们呢?最常见的缺乏思考引发的偏误,这当属从众心理、畏惧权威和认知失调,因为这三项思维偏误,都来源于人们对外界事物下意识的服从和接受。
我们先说一下从众心理,它是怎么导致我们陷入思维误区。从众心理,通常也被称为盲目的随大流,这种心理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当我们在面对决策时候,容易因为外界的影响从而混淆是非观念,影响自己的主观判断,甚至影响自己的道德认知。
例如,互联网金融是这几年的新兴产业,网贷也是随之延伸出来的新产品。它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利率,手续简单,对于不会理财的小白用户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很多人盲目往里面投钱。但是几个月之后,各种网贷平台纷纷爆雷,平台倒闭,法人跑路,提现困难等等,很多人的钱都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其实这种跟风投资心态,就属于从众心理,人们看到别人投资P2P网贷平台赚了钱,于是纷纷选择投资,而众多的网贷平台让人挑的眼花缭乱,就看哪家网贷平台在电视或媒体上曝光得更多,从而选择投资哪家,至于产品和平台本身的可靠性,反而没有多少人去深究,这就导致了最终的惨烈结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从众心理呢?其实我们可以用对比效应来解决从众偏误。对比效应指的是当我们在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如果把与它类似的事物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就会因为加深印象,从而产生偏差或者更精准的感觉。比如一个相貌一般的女孩子,如果站在了美女面前,就会黯然失色,但如果站在嘴眼歪斜的女孩子面前,通常会显得光彩照人,这两种结果,正是因为对比效应。
所以当我们回到网贷的案例里,在选择网贷产品前,先对比一下同为理财产品,银行、股票、债券等品种的特点,有了对比之后,就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网贷产品,它会有这么高的收益?这个背后的风险有哪些?这些风险,作为投资者的我,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要投资网贷产品,应该选择哪个网贷平台会相对靠谱?有了对比效应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保持自我,破除从众偏误。
说完了从众偏误后,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缺乏思考引发的错误,那就是权威偏误。权威偏误指的是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经常有一些权威专家给我们建议,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的认同专家的建议,但实际上,专家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他们也有可能犯错,当我们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力,而盲目的迷信专家,很有可能发生不乐观的结局,这种思维偏误就叫做权威偏误。
想一想,开会时,我们面前有几个方案,是不是大多数人最后都会选择领导偏好的那一个?因为领导在公司里有着权威的地位,所以他们的观点往往被认为考虑的更全面、更具有计划性,所以当众人需要表态时,即便我们心中所想的认同的并非这一个方案,也会第一时间服从权威的意见,从而落入了权威偏误陷阱之中。
权威偏误是一般人所展现出来的倾向性,而这个选择的内在逻辑,也包含了社会性懈怠这个思维偏误。社会性懈怠指的是在团队里,一旦参与决策讨论的人越多,人们就会越克制自己的参与度,越不敢承担责任,即便发现了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来,这也就是老话常说的: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在这个案例里面,领导偏好的方案可能并不是员工所认同的,但是有的员工害怕自己选择其他方案会得罪领导,失去领导的欢心,所以就会选择认同领导的方案,而另一些员工看到周围人的表态,在社会性懈怠效应的作用下,也会放弃表述自己了观点,从而引发了集体性的权威偏误。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几种思维偏误呢?我们确实应该尊重权威,因为我们不可否认,这些专家确实是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大量的刻意练习和成就,但这并不是表示我们可以放弃质疑和好奇的权力,我们应该尊重权威,但更要保持自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我呢?例如,作为普通员工,首先应该明白,领导也可能犯错误,其次应该积极思考、大胆的阐述不同的观点,如果担心这样会冲撞领导,那么我们在措辞的时候可以更加的柔和一点,可以把自己当作是相声中捧哏的角色,以请教的态度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让领导可以看到我们虚心求教的态度,也可以看到计划的某些方面,可能会有不足之处,也帮助了领导可以更好地叙述自己的观点。毕竟如果计划有问题,影响了公司的收益,最终是所有人的利益受损。
那么,说完了从众偏误和权威偏误,我们再聊聊聊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指的是在通常情况下,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互相一致的,但一旦两者不一致,人就会产生紧张情绪,通过更改态度来给自己开拓。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面试失败时,我们很可能羞于承认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资历不够,或者是自己的面试表现不理想,而是告诉自己和别人,其实我也没那么看重这份工作,之所以去面试,只是想了解一下市场行情罢了。这样的心态转变,学术上被称为认知失调,在国内,它一个更亲切的名字,称之为“阿Q精神”。
我们会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认知失调,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自己的本能喜恶,所以才会不断给自己找理由,从而忽略了其他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建议方案是接受现实,拒绝自我欺骗。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样才能客观分析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一旦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认知失调之中,可以先接受自己决策失误的客观事实,然后跳出自身立场,以旁观者的角色去分析问题,把关注点集中在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上,而不是给自己的失败找理由。就如上面所说,你面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真的适合这份工作吗?你为什么回答不好面试官的问题呢?
好了,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人往往会因为缺乏思考,而引发一系列的思维偏误,首先是因为人们受到从众心态的驱使,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对比效应来改变从众心态。当我们因为规避损失和社会性懈怠的心态,从而服从权威,我们应该在尊重权威的同时,坚持自我,敢于表达,甚至敢于唱反调,从而破除权威偏误,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认知失调之中,我们应该接受现实,拒绝自我欺骗,客观的认识自我,客观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