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总忘?不谈潜移默化,分享4个提高效率的方法
经常收到读者的留言:“读了很多书,但总是忘记怎么办?”
形容自己每次读书都有种《夏洛特烦恼里》的大爷附体的感觉,翻开书都知道,合上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读过的书总记不住,看似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但不可否认,它是困惑很多人的一个实际问题。
但当你去寻找答案时,排名靠前的几个回答,都会把潜移默化当成重点,强调读过的书都会内化成你的知识,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帮着你。
最常引用的名言便是三毛这句: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道理我都懂,但老实说,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答案,或者说并没有解决我实实在在的疑惑。
我完全赞同阅读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不赞同让思考停留在此。
因为即便是潜移默化,它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同样的书,不同的人感悟不同,思考的深度也不尽一致,收获可谓有云泥之别。
所以,今天不说潜移默化,好好聊聊如何短期内提高阅读质量这件事。
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得想想,什么会阻止我们的成功。”
所以,想要解决读书记不住的困惑,就必须先认真思考一下:
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不住读过的书?
第一:遗忘的自然规律。
很多人会因为记不住看过的书而自责,甚至内疚,觉得自己总是做无用功,逐渐丧失对阅读的兴趣。
实则恰恰相反,过目不忘才是反常的,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提出的遗忘曲线,揭开了人类记忆遗忘的规律。
研究发现,人类的遗忘会在记忆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仅20分钟,记忆量就只剩下58%,2天后只剩下28%,之后遗忘速度逐渐放缓,大约1个月后,记忆量只剩下21%。
所以说,即便是我们拼命记忆,也抵挡不住自然规律。
或许你看到遗忘曲线会很泄气,明明自己看文章是为了寻找提高阅读记忆力的方法,上来就泼了一盆冷水,告诉我记不住很正常。
先别着急,因为凡事有利有弊,当你听完下面这个故事就会明白:拥有非凡的记忆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在小说《弗内斯,记忆者》里描述过一位过目不忘的奇人。
他能清楚地记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但正因为所有信息的堆积,反而导致他不能抽象的思考和总结,永远淹没在信息的洪流里。
试想,如果你能清楚地记住每一次受过的伤,每一次糟糕的体验,你的生活还能快乐起来吗?
所以,不要过度担心记不住这件事,有时候遗忘也是大脑“断舍离”的过程,在自动地过滤着一些不重要的信息,给大脑减压。
想要提高阅读的效率,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出阅读的重点并深入思考,至于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在下一小节会重点介绍。
第二:缺乏深入地思考,一味追求数量。
读书不是为了炫耀,这句话写出来人人都知道是错的,但犯这个错的人却很多。
每到年末,朋友圈都会被年度总结刷屏,张三读了100本书,李四看了200部电影,最终孙五以日均阅读一本书的成绩傲视群雄。
以前挺崇拜这些阅读大咖的,但自己实践后发现, 纯属自欺欺人,至少对我来说是完全没用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套用一下,阅读不是我们读过的书,而是我们思考过的书,一味地追求数量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两年很流行听书,本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但很多人却把听书当成一种捷径,30分钟听完就觉得自己又多读了一本书。
而且,不少人听书的过程很是随意,听书时一边干着家务又或是一边跑步,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时间,但最终什么都记不住。
说到底,听书只是读书的前奏,毕竟读纸质书遇到不合适的书籍,不仅浪费了钱,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听完一本书,如果觉得作者写得好,就需要赶紧买一本纸质书认真精读,缺乏这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便是伪命题。
第三:反馈机制不够清晰,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开头提到,很多人说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原谅我比较功利,或者说从时间管理的角度上来说。
如果一件事情的反馈只是潜移默化,反馈机制不够明确,不够及时的话,阅读这件事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记不住——认为读书无用——丧失阅读的兴趣——更不愿思考,更记不住,甚至,最终放弃读书。
所以说,没有正向反馈的及时刺激,所谓的潜移默化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中镜月。
当然了,每个人阅读的目的不同,有人是为了打发时间,有人是为了扩展知识面,也有人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某个困惑。
但无论是哪种,如果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即便是打发时间,因为读的书都很无趣,也会逐渐放弃阅读。
吉德林法则告诉我们:找到问题的本质,问题便已经解决了一半,针对遗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突破。
第一,丢掉虚荣心,认真对待阅读这件事。
前面提到,遗忘是必然的,所以记不住千万别担心。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的,最根本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思考方式,内化而成的逻辑思维,以及阅读过程中开阔的眼界,这些早已内化成了你的知识。
如今,大家越来越焦虑,总是不自觉地一心多用,看书时不停地看手机,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听书,以为最大化地利用了时间,反而导致阅读的效率大大下降。
上学的时候,有一种恐惧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但毕业后发现,我们能有印象的,似乎只剩下这些要求重点背诵的内容。
只有那些你认真对待,愿意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学习的知识,才能真的留在你的大脑里。
当然了,听书还是要听的,只是任何一种阅读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边界,听书更适合听一些文学类书籍或者复习知识点,增加它们出现的频率,从而加深印象。
总而言之,与其泛读10本书,不如精读1本书,什么时候丢掉了对数量的迷恋,更重要的是丢掉了虚荣心,阅读才算真的开启。
第二:主题阅读,建立起知识体系。
记忆力强是好事,但人类的大脑不是U盘,比起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知识体系。
人类的思考总是天马行空,不成体系,而人类大脑却又钟爱规律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串数字,给你10秒的时间,你能记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这串数字呢?同样的20个数字,经过简单排序后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记住了吧。
阅读便是如此,虽说读不同的书可以看见不同的世界,但读的太杂,大脑这个处理系统就会跟不上,很容易宕机。
上图那些混乱的数字就如同我们接触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思考,而系统地排序、归类、整理,便是构建出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
就像比尔盖茨在分享时所说:当你建起一套比较广泛的知识体系框架,那你就有了一个地方,可以储存所有知识。
至于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框架?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篇幅原因今天推荐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主题阅读。
利用二八原则,一段时间80%的精力主攻一个领域的书籍,20%的精力看看其它书籍调节下。
第三:增加阅读的反馈节点。
相比阅读,人们对游戏更容易上瘾,原因之一就是反馈机制的不同。
在游戏中每完成一个任务,经验条就会明显提升,时不时爆出的稀缺装备也会加速人体多巴胺的分泌,让人变得更加兴奋。
缺少反馈机制的游戏注定难成爆款,同理,没有反馈机制的阅读也注定会以失败收场。
所以,有效提高阅读的反馈机制便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障。
至于如何提高?还有什么比读的书实实在在解决了当下的困难更好的反馈呢?
常见的做法便是做笔记,但笔记不是乱做的,推荐大家试试《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的RIA标签法。
首先,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然后翻开书。
R:Read,阅读书籍,把重点给圈出来。
I: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批判性思考。
用自己的话转述书中重要的观点,写在便利贴“I”上,通过此步骤将重点内容内化。
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服务实践。(最重要)
A1)通过回忆,写下自己和书中内容相关的经历,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通通写在便利贴“AI”上。
A2)反思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处理,写在便利贴“A2”上。
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
或许你觉得麻烦,但有句话说得好: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就得吃更多生活的苦.
不喜欢潜移默化这个答案,就是因为它选择性地忽视了潜移默化背后刻苦努力的价值。
如果你觉得RIA操作过于复杂,还有个超级简单的做法——只学三招法。
看完一本书,不贪多,结合实际情况,只写出3个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的方法或者思维逻辑,努力将这些运用在生活中也不错。
第四:打造阅读的环境场。
你有没有发现,只要你去书店,看到那不计其数,汗牛充栋的书籍,就会不自觉地翻看几本,这便是书店的魔力,也是环境场的神奇。
很多人说,不要总买书,但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想买就买,最好把家里大小角落都摆满书,增加书籍出现在你视线的频率,指不定哪一次就被某本书吸引,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与此同时,不要高估我们的意志力,不够自律的话,就让“他律”来帮助。
主动报名参加一些读书会,和同频的人一起努力,不仅可以利用一些外部的压力来督促自己,还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毕竟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就像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所说:“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
当我们大脑里面只有一种思维模式时,做任何事都会用这种思维解决和分析,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与他人交流,从而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思维模式。
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大家有提高阅读质量的好方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作者简介:
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公众号:用时间酿酒。关注后回复“2020”四个字,自动获取10本时间管理电子书。
图:anni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