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中国传统文化

河西走廊一带可以说是军事要地,为何秦人一直未控制

2019-02-05  本文已影响7人  百里流川

说到这个问题,首先得先说一下秦人是否有到达过河西走廊。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根据历史的记载,实际上,秦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进入河西走廊。在春秋时期的五霸时代,继齐桓公西伐大夏后,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所以早在秦穆公的时代,还处于并不强大时期的秦人,其兵锋已经至于河西走廊之上,甚至到达酒泉地区。

那么,既然到达过河西走廊,为什么不去开发呢?按照那个时代的国力,应该是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的。

原因其实不外乎这几点: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与关陇地区,有着天然分界线,这就是甘肃天祝县境内的乌鞘岭。这条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大雪山,造成了乌鞘岭东西的实际地理分割。所以秦人是否跨过乌鞘岭,不仅决定于军事实力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条件。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维持乌鞘岭两侧的畅通管理,是比扩张更需要考虑的问题。秦人实行耕战政策,军力的扩大是急剧消耗经济能力的。所以在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而在岭南与桂林更容易征服的情况下,作出弃西向南的选择是经过理性考虑的。

中原腹地之威

秦国是周王室所策封的诸侯国,策封之初的目的自然在于守卫边疆(在周王室还有声望的时期),所以历任国君自然由此为目的,而其地处偏远,春秋战国时期,还常常被其他国家孤立,秦不与会盟,而众国也不屑与之会盟,导致秦国在战略地位上处于被动的劣势,所以别说扩张了,就连防卫自己的领土也是一个问题。

秦国国力原先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地处偏远,既要注意周围诸侯国的吞并,又要注意外族部落的侵扰,加上地理原因,诸国也都不愿与之交流,秦国国力就逐渐下降了,战国初期,秦国甚至有被彻底吞并的危险,无暇顾及,只能自保。

早期意识不足

统治者思想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思维,所以其文明扩张侵略自然远远小于游牧民族,而国民百姓自然求安稳,国君也不敢向未知的方向冒险......

那么,按照道理,到了秦朝,应该可以继续扩张,这也应该符合秦朝统治者的政策啊。

编辑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秦朝大一统之后,情况也不乐观

1、统一天下后,统治者首先是在考虑如何巩固地位和国家执政的,秦始皇并不会在此时分心,他要去专注于秦朝的权威和统治。

2、秦朝成立初期,除关中之地以外,众多重要城市还都需要重新建设,百姓刚刚历经战乱,还需要去稳定他们(后来还是没有去稳定基层,所以间接导致秦朝灭亡)。

3、就算始皇帝注意到了,但是他也不会去实行,他忙于恢复各地的基础执政工作,忙于稳定社会,恢复发展......

4、在经济农业稍有好转的时候,始皇帝选择了为自己修建陵寝,修筑长城,修筑公路,还想要统一文化,统一货币,在百忙之下,何必再去费力去探索这地方呢?

5、中后期,统治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挑战,南方少数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趁新朝初立,而捞一些好处,始皇帝当然不会容忍,在表面天下万民顺从的时候,派出精英善战的军队,平定各处,所以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发展探索河西走廊的可能,加上横征暴敛,百姓已经苦于秦律,早已开始累积怒火,就等爆发...

可以说,在春秋战国之时,面向中原发展是秦国的国策。中原地带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力,肥沃的耕地,面向天下的交通枢纽,更是文明中心,辐射华夏。这是尊贵,地位,权力的集中区,更是文明体的灵魂所在地。不可能放弃中原而仰慕蛮夷!

到了秦朝,则是攘外必先安内。而汉朝时代,汉朝面临的极大的匈奴威胁,必须断匈奴右臂而征伐控制河西走廊。而河西走廊是农耕文明,高原文明,绿洲文明,草原游牧文明的混合区,前进基地,谁能控制河西,谁就能主导四大文明板块的交融权。

对汉朝是生死攸关的必争之地,而对于秦朝则是有待后来的战略未来预征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