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中国古代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一个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11人  猛牛跳动

一个盗墓贼引爆颠覆性历史

——跳动的历史第103期

因为一些人为的因素,历史这个东西不太靠谱,就像现在的网络热点,经常性的反转。

历史是真实的,但记载历史的是人,有了人的介入,历史就有些模糊了。

一千多年前西晋时期,公元279年,有个大名鼎鼎的盗墓贼,因为一次正常的作业,引爆了一波历史大颠覆。

这个盗墓贼名叫“不准”,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念不准他的名字,人家这两个字念“pǐ biāo”,痞彪,为了加深正确读音的印象,我们就称呼他为痞子彪吧。

盗墓贼痞子彪进入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了一笔横财,在席卷了坟墓里的金银财宝之后,只留下满地的竹简。

痞子彪不识字,就算识字,也看不明白竹简上的古字。彪呼呼的痞子彪哪里知道,这些被他随手拿来当火把的竹简,才是这个墓葬里最最值钱的东西。

当人们发现墓葬被盗,当地官府前来收拾残局,整理出整整十大车的竹简,国家很快意识到这些竹简的价值,组织学者研究整理翻译,为什么说翻译呢?因为竹简上的字和当时的字不一样。

学者们对这些竹简投入了高涨的热情,他们克服包括战乱在内的种种干扰,最后把这些竹简整理成了一本残缺的书《汲冢书》,因为痞子彪是汲郡人。

这本书还有一个名字比较响亮,那就是《竹书纪年》。

至于痞子彪的下场,已经没有人关心了。从获得“冠名权”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事发了,就算没有落网,也肯定上了通缉的榜单。

《竹书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比《史记》早了好几百年。

一开始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编的,后来晋国没了,魏国人又接着编,从黄帝开始,一直记载到战国时期。

汉朝人没有看过《竹书纪年》,因为一个叫嬴政的家伙放了一把历史上有名的大火,把包括《竹书纪年》在内的很多书都烧了。

晋朝人如获至宝,这可是难得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啊!

但是读完《竹书纪年》,晋朝人懵了,因为这上面记载的历史太颠覆了、太鬼畜了,和以前读到的不一样啊。

举几个让晋朝人懵圈的记载。

颠覆第一弹:没有禅让,只有夺权。

我们熟知的历史上,尧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女婿。在儒家伦理道德治国体系中,“禅让”是一个典范。

《史记》说;“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

然而,据《竹书纪年·五帝纪》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羽翼丰满的舜把失势的尧囚禁起来才获得了帝位,根本没有所谓的“禅让”。

这等于在儒家的治国体系中,抽掉了最重要的一块地基。

颠覆第二弹:贤相不贤,篡权被杀。

《史记》说:“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商汤死后,新皇帝太甲乱来,还不听辅政大臣伊尹的劝告,胡作非为。伊尹把皇帝关进桐宫面壁思过,太甲改邪归正之后,伊尹又把他迎回都城。

《尚书·商书·太甲》还记载了悔过之后太甲的一句名言“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

按照之前的观点,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位贤相,一个好老师,太甲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好皇帝。

然而,《竹书纪年》却有不一样的记载。

“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伊尹放逐了太甲自立,太甲在桐宫被关了两年多,后来趁机从桐宫逃回王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宽宏大量地对待伊尹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分了伊尹的家产。

在这里,伊尹是个篡位的奸臣,而太甲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抢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哪里有什么和风细雨谆谆教诲,有的只是你死我活权力斗争。

颠覆第三弹:商朝历史,时间大缩水。

根据《史记》的记载,商朝起先的首都在盘庚,后来迁都到了殷,所以有“殷商”的叫法。

《史记》说,迁都之后,商朝又经历了773年的统治,然而,根据《竹书纪年》记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也就是说,商朝总共的历史只有496年,如果只计算迁都之后的历史,只有273年。

《竹书纪年》的说法比《史记》的说法足足少了500年!

而根据后世对甲骨文的研究,《竹书纪年》的说法应该才是准确的。司马迁怎么回事?

太鬼畜了。

因为《竹书纪年》的问世,之前已经基本构造完毕的儒家治国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六百年后的宋朝,《竹书纪年》再度失传,我们可以猜测,这很可能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人士故意的。

如今,《竹书纪年》有多个版本存在,有的是伪作,有的是经过润色后的产物,真假难辨。

那段历史更加看不清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