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选录】不作翠娥羞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3473/4a948a599949aa29.jpg)
一
今天要录的是这首词:
水调歌头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骇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研一那年展读《全宋词》,读到“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时,拍案叫好:使男儿尽皆如此,不令红颜永离故土、遗恨天涯矣!
这首词的作者名叫刘潜,最高做到知县,籍籍无名。我当即在书上写了几句批注:官位不显,勇气可嘉,刘潜有侠气。
《全宋词》的顺序,刘潜后面是李冠。在介绍李冠的文字里面又出现了刘潜:
冠,齐人。为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雄伟。刘潜,大侠也,喜诵之。
——陈师道《后山诗话》
原来是大侠!果然我所见不错,这等雄豪之语自必唯侠士能道。
这首词咏的是昭君出塞事,上片先写出猎,威风凛凛,直至敌后(古人出猎有时类似于现在的军事演习),接着看到了昭君青冢。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3473/9071a6aa060ca051.jpg)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这句掷地能作金石声,“特地”之重,“闲愁”之轻,放在一起夭矫飞动。
下片便是议论。词人的观点很明显:靠牺牲女性换和平是可耻的。
“不作翠蛾羞”一作“不减翠蛾羞”: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
我觉得还是前者更好,改作“减”,一上来便要泄气:文臣武将均救不得那离乡远嫁的女子,何等令人嗟叹。然后一路嗟叹下去,直到词尾。
若前者则尚有一句慷慨誓言,尚有一份英烈之气。与末句“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相连,心愿与事实截然相反,嘲讽之意更甚。
若非此词,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宋朝还有个叫刘潜的人怀古思今,对着玉颜皓齿道出了一声男儿气概。
二
大一时读《汉魏六朝诗选》,有一首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印象很深: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那时的诗还没有许多精致的技巧,刘细君也不是专门的诗人。这首悲远嫁的诗基本是直道心中事,而那种不惯殊俗、思念故乡的心情却分外真切可怜。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谁让家里没本事呢,只好让女儿受委屈了。
仿佛想到87版《红楼梦》里探春远嫁那段高亢悲凉的歌声:奴去也,莫牵连。
国中远嫁尚且如此,何况和亲异域,不敢想象的痛苦。
三
还有一位远嫁匈奴的女子,不过她不是和亲。当时天下大乱,匈奴入侵,她是直接被匈奴人掳走的。
她是蔡文姬。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3473/884d693a2f105010.jpeg)
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滞留异域十二年,被曹操重金赎回,又嫁给了董祀。她有一首《悲愤诗》,详述自己被掳、生子、归汉、再嫁之事。
文姬归汉时,在匈奴已生下孩子,《悲愤诗》中写到了别子之事,每每读到这一段,我都忍不住泪奔: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母亲啊,您平时是最仁慈的,如今怎么能抛下年幼的孩儿离去呢?
见此崩五内。
文姬能说出什么呢?惟有肠断心碎。然而再肠断心碎,再犹豫迟疑,她还是离开了,毕竟中原,才是她的家,才有和她用着同样文字的人。
古人们对文姬归汉基本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也觉得曹操这件事做得是条汉子。
放到现在估计有人说不管孩子太过残忍云云……
这个其实可以类比一下《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很典型的三观试金石。
被强迫被侮辱被伤害的女人应该因为任何道德绑架放弃回到故乡过上正常生活的机会吗?
那是斯得哥尔摩综合症。
四
我要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由一首词说到拐卖妇女的。
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这里,读一句词,可以唤起很多相关的阅读经验,它们交互叠加,让你获得更丰富的快感。
经验越丰富,这种快乐越明显。
鉴于无论我怎么写,朋友们都说我在秀恩爱,我索性不要“枉担了虚名”,正经秀上一秀: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3473/2e83f4af011b79e1.jpg)
今天翻到欧阳修的一首小词,不算佳作,有一句“胆小怯房空”却很有趣,符合我的习性,遂转给兔子先生以博一笑。
谁料兔子先生一时不查,以为这首词是我写的,还煞有介事地改了一下。
改了一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