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66-172天2022年10月20-26日
共学《长物志》第166-172天2022年10月20-26日
卷十二《香茗,安息香》
【题解】
文震亨提到了安息香的一些品种,并做出了优劣评判。安息香焚烧时香烟为白色,如缕直上,在空中不易散去,可用于熏衣。《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秦重积攒够银两后准备去见花魁娘子,回到家中,把衣服洗浆得干干净净,买几根安息香熏了又熏。安息香还具有开窍、辟秽、定神等作用,《红楼梦》第97回贾宝玉在成亲之夜发现新娘不是林黛玉,旧病复发,贾母等人只得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扶他睡下。
【原文】
都中有数种,总名安息。月麟、聚仙、沉速为上,沉速有双料者,极佳。内府别有龙挂香,倒挂焚之,其架甚可玩,若兰香、万春、百花等皆不堪用。
【注释】
①双料:指制造物品用的材料比通常的同类物品加倍。多用于比喻。
【译文】
京都中有数种安息香,总名叫安息。月麟、聚仙、沉速为上品,沉速有双料的,最好。内府另有龙挂香,倒挂着焚烧,挂香的架子很好玩,若兰香、万春、百花等品种都不可使用。
卷十二《香茗,暖阁芸香》
【题解】
文震亨对暖阁、芸香介绍极为简单,而实际上文人书房离不开芸香。文中提到的周府,就是王爷府,自制的芸香很有名气。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据说里面每本书都夹有芸草,因为芸香有特殊香味,能杀死蠹虫,所以很少出现图书被虫蛀的现象。古代的校书郎被称为芸香吏,文人书斋也常被称为芸窗、芸署。唐代杨巨源《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诗曰:“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闻一多写给臧克家的信里也以芸香自喻,《致臧克家》:“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
【原文】
暖阁,有黄黑二种。芸香,短束出周府者佳①,然仅可备种类,不堪用也。
【注释】
①周府:指朱元璋第五子朱棣的王府。其洪武三年(1370)封吴王,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王府在开封。
【译文】
暖阁,有黄黑两种。芸香,短束出自周府的较好。但也只是作为香的一种使品种齐全而已,不能使用。
卷十二《香茗,苍术》
【题解】
苍术,多年生草本植物,气辛,味浓。茅山出产的最好,可用来制作清秽香、远湿香、清真香、蝴蝶香等合香,苍术制作的香品质燥烈,所以文震亨说适合梅雨季节焚烧。如果空屋很久没有人居住,也可以先用苍术烧烟熏过,再搬进去住,可以除湿、去霉、杀菌。
【原文】
岁时及梅雨郁蒸①,当间一焚之。出句容茅山②,细梗者佳,真者亦艰得。
【注释】
①梅雨: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至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此季节空气长期潮湿,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郁蒸:闷热。
②句容:今江苏句容。茅山:山名。在江苏句容东南,原名句曲山。相传有汉茅盈与弟衷固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
【译文】
在年末及梅雨季节时,当间或焚烧苍术。句容县茅山所产的细梗的最好,但真品很难得到。
共学《长物志》第167天2022年10月21日
卷十二《香茗,品茶》
【题解】
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人类饮茶的历史未必有这么早,但两晋以后,茶风已盛,唐宋时期饮茶开始风行,并成为文人群体性、阶层性的普遍风尚,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关于茶道的著作也层出不穷,文震亨说“无虑数十家”,并提到陆羽的《茶经》。《新唐书·隐逸传·陆羽》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被后人称为茶仙、茶神。品茶不是饮茶,不在解渴,而在意境,但文震亨此文却是在追溯品茶的历史,他对比唐宋与明代茶叶制作的不同,肯定明代茶艺的变化与高明。在时间考量的叙述中,品茶既充满历史气息,又有一种时尚感。
茶与酒都是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但品茶与饮酒不同,茶尚新,酒尚陈,茶是清淡,酒是浓烈,饮酒要有气贯长虹的气势,品茶却需气定神闲的心态,饮酒是摇荡勃发,品茶却是平坦舒畅,品茶与饮酒一样催生了文人的锦绣篇章。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以奇特的诗情写尽了饮茶的乐趣:“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卢仝笔下,饮茶更胜过饮酒。才女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打赌比记忆力,赌的便是茶水,让几百年后的纳兰性德在暮春时节写下了“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诗句。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曰:“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青春做伴,酒和茶都是美丽的诗篇。
【原文】
古今论茶事者,无虑数十家,若鸿渐之“经”①,君谟之“录”②,可谓尽善。然其时法用熟碾为“丸”为“挺”③,故所称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至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简始创为“银丝冰芽”④,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惟新胯小龙蜿蜒其上⑤,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而我朝所尚又不同,其烹世之法⑥,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⑦,皆各有法,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建城”等目而已哉⑧?
【注释】
①鸿渐之“经”:即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陆羽(733-?),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以嗜茶著名,对茶道很有研究,被视为“茶神”。撰有《茶经》三卷,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②君谟之“录”:即宋代蔡襄所著《茶录》。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精吏治,有政绩。工书,为“宋四家”之一。撰有《茶录》《荔枝谱》等。
③丸:团。挺:量词。多用于条状物或长形物。
④漕臣:主管漕运之人。郑可简:宋人。宣和年间任建安漕臣,因进献“水线银芽”得宠,进福建路转运使。
⑤新胯:制茶的印模。
⑥烹世:当作“烹试”。
⑦洗茶:洗去茶叶的污垢。候汤:指古代烹茶时的煮水过程。择器:选择茶具。
⑧乌府:明代茶具名。用于贮炭的竹篮,因炭有乌银之号而得名。云屯:明代茶具名。贮烹茶泉水之器。苦节:即苦节君。明人对竹茶炉的戏称。建城:指用箬竹做成的笼子,包裹茶叶以贮存在搁置器物的架子上。
【译文】
古代论茶道的,不只数十家,像陆羽的《茶经》、蔡襄的《茶录》,可谓论述相当详尽。但当时制茶是用熟碾法制成团和条形,所以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的叫法。到宣和年间,开始以白茶为贵。宋代主管漕运的郑可简始创“银丝冰芽”,专取茶心嫩芽,用泉水漂洗,去除龙脑香等异味,用刻有蜿蜒小龙的模具压制而成,称为“龙团胜雪”,当时以为是不可更改的制茶方法,但今天所通行的制茶方法已经大不相同了,烹试方法也与前人不同,但非常简便,很有自然情趣,可谓完全体现了茶的本味。至于洗茶、烹茶时的煮水过程、选择茶具,也都各有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这岂止是大谈“乌府”“云屯”“苦节”“建城”等名目而已呢?
共学《长物志》第168天2022年10月22日
卷十二《香茗,虎丘天池》
【题解】
虎丘茶、天池茶都产于苏州,是以地方命名的茶。虎丘茶因产于苏州城西北的虎丘山而得名。据《虎丘志》记载:“虎丘茶色如玉,味如兰,宋人呼为白云茶,号称珍品。”所以文震亨说“又为官司所据”,一为珍品,普通百姓便很难尝到。据载明代天启四年(1642),中央某大臣临苏州,向寺僧索要虎丘茶,寺僧无茶可献,大臣对其用刑,于是寺庙住持等都受到刑辱。回到寺庙后,住持愤而毁去茶树,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虎丘茶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原文】
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又为官司所据①。寂寞山家,得一壶两壶,便为奇品,然其味实亚于岕。天池,出龙池一带者佳②,出南山一带者最早③,微带草气。
【注释】
①官司:官府。
②龙池:苏州地名。
③南山:苏州地名。
【译文】
虎丘茶,最称好茶,为天下之冠,可惜产量不多,又被官府所据有。山里人能得到一壶两壶,便将之作为奇品,但它的味道实在不及岕茶。天池茶产自龙池一带的较好,产自南山一带的最早,微带青草味。
卷十二《香茗,岕》
【题解】
岕茶产于浙江长兴县境内的罗岕山,故名,为茶中上品。文震亨对茶的采摘、烘焙、存放叙述较详,见出他对茶的熟悉。明代袁宏道《龙井》一文曰:“茶叶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钱。”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载:“厚予之金,使往山中贩岕茶,得息颇厚。”可见茶价格之昂贵。
【原文】
浙之长兴者佳①,价亦甚高,今所最重;荆溪稍下②。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惟成梗蒂,叶绿色而团厚者为上。不宜以日晒,炭火焙过,扇冷,以箬叶衬罂贮高处③,盖茶最喜温燥,而忌冷湿也。
【注释】
①长兴:今浙江长兴。
②荆溪:水名。在今江苏宜兴南,近荆南山。
③箬(ruò)叶:箬竹叶子。罂:古代大腹小口的盛贮器。
【译文】
岕茶,产自浙江长兴的最好,价格也很高,最为今人看重;产自荆溪的稍次之。采茶不必太嫩,刚刚萌发的嫩芽,味道不足;也不必太青,太青茶已老,茶味过于浓烈。只有梗蒂刚长成,叶子翠绿而圆厚的为上品。不宜日晒,炭火烘焙后扇冷,用箬竹叶包裹后装入罂中,存放于高处,因为茶叶适宜温暖干燥,忌讳潮湿阴冷。
共学《长物志》第169天2022年10月23日
卷十二《香茗,六安》
【题解】
明屠隆《考槃余事》记载六安茶:“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文震亨的叙述抄袭自屠隆。
六安茶产于安徽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县,因外形似瓜子而俗称六安瓜片。唐代陆羽《茶经》里就提到“庐州六安”,明代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里曾记载“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在《咏六安茶》中用“七碗清风自里边”“陆羽旧经遗上品”等诗句来赞美六安茶。
【原文】
宜入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译文】
六安茶适合入药,不适合炒制,没有香味反而很苦,但茶的本味其实很好。
卷十二《香茗,松萝》
【题解】
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城北的松萝山。松萝山在唐朝就有产茶的记载,而松萝茶的盛名远播是在明代。明代谢肇淛《五杂组》记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文震亨说“十数亩外,皆非真松萝茶”,可见松萝茶产量并不高。至于松萝茶的味道,文震亨认为“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但明代的袁宏道《龙井》一文却说:“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同是敏感细腻的文人,对松萝茶的感觉却不相同。清郑板桥《题画诗》曰:“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正合适的天气,遇上最知心的友人,泡上松萝茶,品茗闲聊,何等惬意!又何必在乎彼此对松萝茶不同的感觉呢?
【原文】
十数亩外,皆非真松萝茶,山中亦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手焙者,更妙。真者在洞山之下、天池之上①,新安人最重之②。两都曲中亦尚此③,以易于烹煮,且香烈故耳。
【注释】
①洞山:地名亦茶名。天池:地名亦茶名。
②新安:今安徽境内地名。
③两都:据陈植校注本应为“南都”,即南京。曲中:妓坊的通称。
【译文】
安徽松萝方圆十几亩外,都不是真正的松萝茶,山中只有一两家炒法精湛,近来有一个山僧炒制的,更妙。真正的松萝茶品质在洞山茶之下、天池茶之上,新安人最为喜爱它。南京妓坊也很流行松萝茶,因为它易于烹煮,而且味道浓郁。
共学《长物志》第170天2022年10月24日
卷十二《香茗,龙井天目》
【题解】
龙井茶可以说是最知名的绿茶之一,但文震亨对龙井茶、天目茶介绍极为简略,并认为只有“采焙得法”,才能与天池茶相提并论。这与龙井茶的发展历史有关。龙井茶得名于龙井,由于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龙井茶始产于宋代,但到明代才开始有声名,万历年间《钱塘县志》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名龙井茶,色青味甘,与他山异。”到清代顺治年间,龙井茶被列为贡品,乾隆六次南巡,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龙井茶这才天下闻名。所以文震亨的时代,龙井虽声名已盛,却不在最上等之列。
天目茶因产于临安西北的天目山而得名。《续茶经》有:“天目为天池、龙井之次,亦佳品也。《地志》云:'山中寒气早严,山僧至九月即不敢出。冬来多雪,三月后方通行,其萌芽较他茶独晚'。”
【原文】
山中早寒,冬来多雪,故茶之萌芽较晚,采焙得法,亦可与天池并。
【译文】
龙井、天目茶,因为产地山高早寒,冬季多雪,所以茶树发芽较晚,如果采摘、烘焙得当,也可以与天池茶相提并论。
卷十二《香茗,洗茶》
【题解】
洗茶即把茶叶洗一洗,文震亨所谓的“去其尘垢”,先将茶壶冲上水浸泡一会儿,然后把第一泡茶水倒掉。《中国茶叶大辞典》“洗茶”条解释说洗茶即洗去了散茶表面杂质,且可诱发茶香、茶味。洗茶让茶更好喝,喝起来更加鲜美。据学者考证,“洗茶”一词始用于北宋,原属于茶叶采制过程用语,后延伸至饮用过程中。鲜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初制、精制,其中有多道工序,即使偶有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经注入沸水即倒掉,能迅即去除。
【原文】
先以滚汤候少温洗茶,去其尘垢,以定碗盛之,俟冷点茶①,则香气自发。
【注释】
①点茶:沏茶。
【译文】
先用稍凉的沸水冲洗茶叶,去除尘垢,用定瓷茶碗盛放,待稍冷后再沏茶,则香气飘溢。
共学《长物志》第171天2022年10月25日
卷十二《香茗,候汤》
【题解】
候汤是煎茶的关键,意为等待煮茶的水开。不同品质的茶叶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丝毫之差,口味千里。而水煮到什么程度是茶水味道的关键。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显然,文震亨的写法借鉴了陆羽的《茶经》。没烧开或初沸的“嫩”汤,泡不开茶固然不好;开过头的水,随着沸腾时间的延长,会不断排除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即文震亨所说“汤已失性”,也会影响茶味。宋苏辙《和子瞻煎茶》诗云:“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晚明张岱在《闵老子茶》一文中记叙了自己与闵汶水的品茗之技,其中茶水好坏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煮茶所用的水。
【原文】
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始如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若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倾,水气未消,谓之“嫩”;若水逾十沸,汤已失性,谓之“老”,皆不能发茶香。
【译文】
用缓火烤,用活火煎。活火就是有焰的炭火,水烧到冒水泡如鱼眼睛为“一沸”,缘边如泉涌时是“二沸”,翻腾飞溅时为“三沸”。如果火力正旺,锅还正热,就立即倒出,水气未消,称之为“嫩水”;如果水已经沸腾十遍,失去水性,就称之为“老水”,“嫩水”和“老水”都不能沏出茶香。
卷十二《香茗,涤器》
【题解】
洗茶、候汤、涤器是饮茶的三道程序,洗茶、涤器是保证茶水的洁净,文震亨认为不洁净还会影响茶水的味道。《汉书·司马相如传》:“相如身自着犊鼻裤,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司马相如卖酒的时候,也要先把器物洗涤干净。宋代秦观《人材》曰:“文如长卿而有临邛涤器之陋,将如韩信而有胯下蒲伏之辱。”将涤器与地位之卑微相联系。涤器在饮茶、喝酒的程序当中不是最重要的步骤,但正是小细节彰显了品味的精致。
【原文】
茶瓶、茶盏不洁,皆损茶味,须先时洗涤,净布拭之,以备用。
【译文】
茶瓶、茶杯不干净,都会有损于茶的味道,需要先洗涤茶具,用洁净的布擦拭,以备用。
卷十二《香茗,茶洗》
【题解】
茶洗即洗茶之具,用来洗茶。文震亨介绍的是上下两层的砂质茶洗,使用非常方便。近代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曰:“茶洗形如大碗,深浅式样甚多。贵重窑产,价也昂贵。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冲罐,一以储茶渣暨杯盘弃水。”
【原文】
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
【译文】
茶洗用砂制成,样子和碗一样,上下两层。上层底部有一些小孔,洗茶时,沙粒尘垢都从孔中流出来,最为方便。
共学《长物志》第172天2022年10月26日
卷十二《香茗,茶炉汤瓶》
【题解】
茶炉为烧水器具,文震亨提到的是铜火炉。明代谢应芳《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曰:“午梦觉来汤欲沸,松风初响竹炉边。”明代周履靖《茶德颂》曰:“竹炉列牖,兽炭陈庐。”所述皆为用竹炉烧水烹茶的情景。对于候汤的汤瓶,按明代张谦德《茶经》所述:“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瓷器为上。”与文震亨看法不同。文人们总能品味出烹制茶汤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略微的差异给茶味带来的微妙变化。
【原文】
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炉①,及纯素者②,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亦可用。形如竹筒者,既不漏火,又易点注③。瓷瓶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
【注释】
①姜铸铜:宋代姜氏铸造的铜器。饕餮(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贪残的怪物。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以为装饰。
②纯素:没有一点花纹。
③点注:灌水。
【译文】
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的火炉,有不带花纹雕饰的火炉,有如鼎彝的铜铸火炉,这些都可使用。煮水的壶,铅制的最好,锡制的次之,铜制的也可使用。形状像竹筒的,既不漏火,也容易灌水。瓷壶虽不夺水味,但不适用,也不雅观。
卷十二《香茗,茶壶》
【题解】
文震亨欣赏的是砂壶,看不上大部分锡壶、金银壶,对于本篇提到的很多样式,他也觉得俗气。他提到明代最著名的两个茶壶的品牌:供春和时大彬。明许次纾《茶疏》记载:“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但文震亨认为供春壶太大,时大彬壶又太小。
【原文】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①,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宾所制又太小②。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诸俗式者③,俱不可用。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④,然而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⑤,嘉禾“黄锡”⑥,价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俱不入品。
【注释】
①供春:又称龚春,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明正德、嘉靖间宜兴制砂壶名手。供春起初为吴仕家童,侍奉主人之余,从金沙寺僧那里学得制壶技法,并且成为一代名家。此指供春砂壶。
②时大宾:即“时大彬”。号少山,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年间制壶名家。
③提梁:两耳上之横把。
④赵良璧:明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嘉靖民间艺人。工于制梳及锡器,称绝技。
⑤归锡:归懋德制品。晚明张岱《夜航船》:“嘉兴锡壶所制精工以黄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初年价钱极贵,后渐轻微。
⑥嘉禾:古地名,今浙江嘉兴。黄锡:即黄元吉制作的锡壶。
【译文】
茶壶以砂质的最好,因为既不夺茶香,又没有熟水味,供春砂壶最好,只是形状不雅致,也没有稍小一些的。时大彬所制砂壶又太小。如果能有盛水半升而且形制古雅的砂壶,用来沏茶,那就更好。至于“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等俗式,都不可使用。赵良璧制造的锡壶是佳品,但适宜冬天使用。近来苏州归懋德制作的锡壶、浙江嘉兴黄元吉制作的锡壶,价格都很昂贵,但是规格小而且俗气。至于金银制品,都不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