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 情意常在
01
雨后的小村庄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太阳高,空气清新好风飘。那里不单止是山,而且还是山中山。村庄座落在群山之中,周围被五座高低各异的山峰环抱着,因此得名“五**村”。
那里很偏僻,在我读中学之前,连公路也没能通到村口,而是得翻爬几座大山,大概步行一小时左右才能回到家。在我读中专的时候,终于修了一条黄泥公路。这条公路并不是沿着我们曾经所走的那条路修的,而是绕经更远的地方,只因这样修建好的公路相对不会那么陡峭。然后又过了好几年,才铺成了水泥路。而公交车至今为止,或许生生世世也不会通到家门口。
曾经,我们祖祖辈辈都深居在这小山里,过着自给自足的贫困生活,直到改革的村风吹到了我们那。
在“要致富,先修路”这一要领的指引下,我们村看到了希望。从修好路后,充分发挥着“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的优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各家各户大量砍伐杉木、竹子,然后变卖成钞票。短短几年时间,不说家家富裕,但几乎全部脱贫(除了极个别好吃懒做的人家)。
竹林深深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村的生存方式也不例外。那频繁的大面积砍伐,导致曾经漫山遍野的野果成了稀有物、笔直耸天高的杉木日益减少、茂盛硕大的竹子逐渐难寻;曾经以为的原始深林,资源不断短缺中。幸好,纯朴善良的民风习性让村民们很快意识到行为的过激,加之相关政策的鞭策,对于砍伐有了数量及质量上的控制。所谓数量,即是每家每户在自家山岭里,可最高限度地砍伐多少杉木、竹子;而质量,即是对于所砍伐的杉木及竹子,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或尺度才行。在这种主观及客观的调控下,再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杉木、竹子、花草等天然生长的能力超强,保全了我们村的青山绿水,也让我们可以细水长流地“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山水养育我们长大并让我们脱贫,让我们有能力走出大山里头去看并亲身感受五彩繁纷的别样世界。随着生活的起色,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再加上村里交通不便、留守的人口越来越少,学校没了,孩子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上学。于是,在城里买房就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此时,劳累大半辈子的父母已将我们姐妹全部抚养长大,并先后成了家。但是,我们暂时并没能力让他们离开这个地方,只是不允许他们再过度劳累。
在我生下女儿后,回到家里住,一是这里空气好,二是这样我父母可以帮我照看下孩子,分担我的压力。在这里,我三母女一呆就是两年多。直到在姐妹们合议下,在城里买的房子装修好可以入住了,父母才搬离了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到城里“享福”了。
自此之后,父母只是炎热的暑假回乡里避暑。由于工作及生活关系,这么多年来,我只是匆匆回去过一两次,且每次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小时。但是,却时常梦回故里。
弯曲的水泥路铺到了村口02
很久以前,在农村里扫墓是男性们的事,有的地方甚至不允许女性参与。再说,我小时候也特别胆小,每每走过坟墓之地都吓得半死,也实在不愿去。在我的记中,我只是三四年级跟随父亲去给奶奶扫过一次墓。
婚后这些年,姐姐们不说每年回去给奶奶上香,但也尽可能抽空。而我却因了各种原由一直没回去过。只是丈夫去年刚好有空,替我回去拜祭了奶奶。
我的爷爷奶奶在我父亲才十几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我的爷爷在战乱时期不知所踪,连个坟墓也没立。而奶奶,也是在那个动荡的时期被饿死的。这些,只是母亲告诉我们的(不愿触及父亲的伤,再说他这人较严肃,我们从不敢问他)。
清明前,正值有空。刚好姐妹们也有空全回家来了。于是,4月2日那天上午,我们姐妹几个捎上夫君、带上孩子,跟随父母回去扫墓。
扫墓的路上城里离村子并不太远,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达了村口,将车停放好后。我们直接去给奶奶扫墓。父亲带领几位女婿将奶奶坟墓四周清扫干净,并把遮阳、挡光、阻碍视眼的树枝砍除掉,说是要让奶奶在下面住得舒畅。姐姐们将吃的、喝的、用的都摆放在奶奶坟前,我则负责看好几个孩子。等他们都准备妥当后,先由孩子们给老外婆上香、作揖。当所有人都拜祭完,放了几响大大的鞭炮,然后回村子里。
村里的祠堂我的心情一下轻松了很多,我知道这是一种情怀的释然。虽然我从未见过我的奶奶,但他生育了我父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将我的大姑养大,也将我的父亲培养成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小小男子汉,在她离开后勇敢地面对一切。从父亲身上,我能感觉到奶奶一定是位好母亲。
小时候我常想,如果我们有奶奶,那该多好。而又正是因了我们没有奶奶,我们姐妹几个才比其他孩子都懂事。如今,我们姐妹都已长大成人,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不敢忘,也不会忘。奶奶,你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我的父母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来年,我们有空还会去拜祭你!
03
回到村子里,我们被盛情邀请到隔壁堂叔家喝茶。
通往阁楼的木梯我的闺房
父亲则说山上春笋多,难得回家一趟,得去挖些来分给我们。二姐夫说要去给父亲作伴,拿起镰铲走了。我喝了几杯茶后,忆起儿时的乐趣,便也随尾跟去。一路上经过一些坟墓,有点怕怕,但知道父亲与姐夫就在对面的山里,便壮起胆子往前走。待我追上他们,已是到了目的的,也就是在自家的山岭之地。
乡音未改 情意常在 破土而出的春笋放眼看去,不说随处可见破土而出的春笋,却也是眼界之内,总能极易便寻到。我欢快地跟在父亲身后,一会说这根春笋饱满肥大,一会又觉得那根春笋绝对肉质鲜嫩。姐夫说所见之笋,无疑全是极品呢。
父亲告诉我们,这些春笋再生长一段时间,就会慢慢脱去表层的壳,然后逐渐长成竹子。不可密集地,而应间隔一小段距离且有选择性地挖采,这样竹林整体长势才能均衡。我与姐夫便一会说这根可以挖,一会又说那根地理位置不佳。父亲手中的镰铲快速地晃动几下,一根春笋就全呈现在我们眼前。很快,便装满了一袋。姐夫争着去扛,父亲却说他没干过这种苦力活,山路又不好走,再说自己身体硬朗着呢,话音刚落,便背起沉沉的一袋春笋跃身而回。
乡音未改 情意常在跟在父亲身后,看着曾经高大伟岸的父亲在岁月的侵蚀下微驼的背影,顿觉眼睛干涩酸楚。父亲这大半辈子,竭尽所能地为我们姐妹。如今,我们能为他做的,却是微乎其微,只愿时光能慢些,不要让他快速地变老。
04
一路上,碰到不少乡亲,便与他们寒暄几句。他们说我嫁作他人妇多年却乡音未改,实属难得。一些话多的人,还会告诉我谁家女儿几时回来,满口城里话,听着不太习惯;某某某又远嫁他乡多年(外省),回家来对着父母也常蹦出普通话。我听了只是笑笑,也只能笑笑。
乡音未改 情意常在在如今这个时代,入乡随俗仿佛是一种必然。但是,家是根,乡音是我们心中永不该遗忘的最美语言。当然,所处环境不同,人会不由自主地悄然变化。离开家后,当长时间没人与你说家乡话后,真的会变生疏甚至遗忘。
小溪流水门前过我的乡音未改,得益于家人时刻的牵挂。父母城里所住的地方与我的小家很近,常常不是我去看他们便是他们来家里坐坐。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尽可能时常保持电话联系。另外,也感激我的丈夫,他不但默许我说着熟悉的乡语,还时常用我的地方语调与我交谈相处。
沁透心扉的山溪水05
这次,在村里停留的时间也不过两三个小时,身处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深觉是一种享受。
这一别,又不知几时才能回去看看。但是,我心中却会一直驻着她!
乡音未改 情意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