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成长突破期(二十)自省文:挖掘烂故事
这些年,我和儿子一直在忙着赶路,我一直在以孩子是否听话,能否能考到好成绩作为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对孩子心性的培养少了一些。
这些天我阅读了《镜子的法则》、《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眼力》,我慢慢觉察到现在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我过去这十几年不当的教养造成的。如果不是儿子用生病、不上学这么严重的方式来警醒我,我都不会发现我的很多做法已经伤害到孩子,还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很对。
一是匮乏的心理让我处处限制孩子的消费观,在加入紫雨老师环境前母子冲突不断。
从小到大,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我对孩子的选择都是持反对的态度,只要涉及到消费高一点的东西,我都本能地抗拒,否定孩子的要求并会滔滔不绝说教,以致于到现在,我和儿子的亲子关系虽然已经不错了,但是儿子还是很抗拒与我独处,特别是抗拒与我单独出游。因为小时候每次出游的经历都是不愉快的,有的都是伤心的记忆。我现在几乎想不起来,在儿子15岁以前,我和儿子是否有过幸福的母子时光?能想起来的都是伤心的往事以及与儿子的斗智斗勇。我的印象尚是如此,我想儿子应该也不例外。
儿子潜意识中如此抗拒与我单独出游也说明了之前我在旅行期间给他带来的伤害有多么厉害。
记得他九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广西旅游,我们去集市上逛街,儿子想买一样玩具我觉得不妥,就不同意买,结果儿子就哭闹不肯走,因为集市人很多,儿子认为我会妥协,我觉得儿子太过分,当时我就和儿子杠上了,儿子不肯走我就让随行家人一起走开,在陌生的地方,儿子看我们很快就淹没在人流中,才边哭边跑来找我们。其实当时我这么做内心也是挺害怕的,人那么多,万一孩子走丢怎么办?但我不想被孩子裹挟,就冒了一次险。表面上是我赢了,伤却流在孩子的心里:他觉得自己不被爱,这样的场合妈妈居然敢冒险。
还有一次是去珠海长隆,开始儿子不愿意去,说去了不好玩,因为是游乐的地方,我希望儿子去,所以连哄带骗劝他去了。结果去到那里,儿子对景区的项目不感兴趣,没走几步就要买水买小吃吃,景区的东西都非常贵,我很心疼,买了一样我就不同意再买,让他吃我们自己从外面带进来的东西,可他不愿意,闹脾气,说我小气,出来玩就是为了开心的,我却这不给买那不给买,很没劲!结果他进园区没多久就哪里都不肯再去,让我们不要管他。看着每个人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结果因为他生气,大家玩的都很不开心,我抱怨怪罪他,他也在怪我。
类似的情况很多很多,去香港迪士尼乐园、上海世博会等地游玩,我和他之间都会因为在景区买买买、不愿意走路,一公里以内的路程也要打车等等问题发生冲突,记忆中每次旅行我们母子都很不开心。
我想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对儿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虽然这两年,我经过学习,亲子关系改善很多,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匮乏,消费观念也大大改善,对儿子的合理需求基本都能满足,儿子也感受到我的变化。但可能是过去的阴影留下的烙印太深,以至于现在我每次想约儿子出游,他都会犹豫半天,因为很想拓宽他的视野,我会尽量说服他一起出行,但儿子很多时候都会条件反射评判跟我出去肯定不好玩,可能又会闹不愉快(´;︵;`)。
现在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改变自己,带孩子出行我不再那么吝啬,对孩子的需求基本都能接纳,我们一起出行矛盾越来越少,儿子收获快乐也越来越多。我希望通过这一次次的好感觉去覆盖之前的坏感觉,改写儿子潜意识里不好的记忆。
二是我的强势,让老公在教育孩子方面无从插手。
我一直认为老公不会教育,不爱学习,没思想没主见。我的思维蒙蔽了我的眼睛,我看不见老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智慧。十多年来,我一直在用我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去教育两个孩子,因为自负,老公偶尔发表的一些看法都被我轻易的否决,久而久之,在孩子教育方面老公就成了甩手掌柜。
可悲的是,我一边在抱怨老公对孩子教育不上心,我又一边在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很行很棒很了不起,特别这两年,两个孩子在我的教育引导下,表现得越来越好时,我更是以功臣自居。殊不知自己的大包大揽为孩子的成长埋下了定时炸弹。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的成长,0-6岁时,他需要母亲的精心呵护,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但6-12岁时,他更需要父亲的引领给其阳刚之气。
想想我的小儿子,因为父母的原因,一岁多就远离父母跟爷爷奶奶生活到7岁多才回到我的身边。幼小的他,没有父母在身旁的呵护,他内心是缺爱不安全的。
回到我身边后因为要纠正他在爷爷奶奶身边养成久而久之娇蛮脾气,我很少有好脾气对待他,母子俩天天斗智斗勇,常常以讨好、哭闹、责骂告终。因为是在新组建的再婚家庭,老公自结婚之日开始就兑现他对我的承诺:孩子教育问题一切以曾氏理念为主,所以,在教育两孩子问题上,他与我总是步调一致。自然儿子受委屈也无从找人安慰,而孩爸,因为个人原因,几乎一年不联系儿子一次,可想而知,儿子的诉求有时哭闹能得逞他心理还好受些,有时得不到满足,又没人开解,这个伤痛只能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就成为他的内伤。
老公对儿子很好,但他的好只限于满足他的需求。我对儿子时而严厉,时而温柔,但因为心疼孩子,更多时候是抵不过孩子的激烈反抗,我又妥协了。这样没有原则性的处理方式让儿子很崩溃。
记得小时候,儿子曾问过我,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快乐?我想要什么,没有一次你是爽快答应的,我每得到一样东西,都是那么难?即便到最后,我得到了,我早就没有了刚开始期盼的新欢喜。我啥时才能开开心心得到?
现在想想,孩子犹豫的性格,纠结的习惯,都跟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跟我要东西,我能够爽快答应,他怎么会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想买个花钱多的东西,他会纠结他向妈妈提出的需求是否合理?是否会让妈妈为难?不买自己难受,买吧又怕给妈妈压力。。。
如果他在遇到挫折时(包括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时)有爸爸在旁边及时开导,他的思维可能会更开阔,看待事物的看法会积极些,即便得不到,他可能也会明白为什么妈妈不同意?爸爸中立的立场至少会让他看清楚自己的需求是否有理?
因为没有人开解,他不明白,他哭完委屈完,就自我否定:是不是我不够好妈妈才不给我买?是不是妈妈不爱我?如果爱我她怎么可能不买?。。。
孩子,爸爸,妈妈铁三角关系我没有处理好,孩子面对困难没有力量于我有很大的责任。
三是潜意识里,我还是认为我是前段婚姻的受害者。
我总觉得自己的性格这么好,跟所有人,包括孩爸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相处得很好,唯独跟他(孩爸)没法和睦相处、冲突不断一定是他的问题,我没有错。不跟我在一起,是他最大的损失。
虽然表面上,我一直表现得很理解他,从不在父母、孩子、朋友面前否定他,有人问起为什么要离婚也只是说两人性格不合,但在心底还是觉得他如果能看问题不要那么偏激,能与人为善,我们也能好好过日子,家还在,孩子不至于一岁多就被送到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家,孩子也不至于从小就那么叛逆难带。
没跟他在一起以前,我是父母的骄傲,同事朋友眼里很阳光智慧的女孩。跟他在一起后,因为他急躁的性格,与人不好相处,我频频要去灭火,那段时间让我一直很愧疚于父母老师同事朋友,心中很抱怨他让我没面子。
现在经过学习,我知道自己才是那个糟糕局面的创造者,他只是成全者,过去这么多年,我一直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他,觉得自己大人大量,不跟他计较。现在想想,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他有错,我也有错。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和指责对方,那时候不懂得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的烙印,不能理解体谅对方,对方不迁就自己就冷暴力,把彼此都伤得伤痕累累。
《镜子的法则》告诉我,如果我不能从内心去宽恕理解一个人,不能与对方和解,我就会把这种伤害投射到我今后的生活中。现在我常想,孩子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否也跟我没有从心底宽恕孩他爸有关系呢?
我必须承认,孩他爸是个很努力,很上进,很善良很有爱心的人,他对我很用心,舍得为我为孩子付出,他对人也很真诚。他敏感,自负,不自信,内心脆弱不是他的错,原生家庭的不当教育把他培养成这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我应该理解他。
今天觉察到这些我必须检讨自己。我衷心希望孩爸能够接收到我的自省与愧疚~那些年,我确实也没做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