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人生格局的修炼

警惕“自我批评”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2人  小麦86

自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后,“自我批评”便风靡开来。

“自我批评”,原本的定义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检讨,自我反省以至于自我改造,自主提高的过程。

而时至今日,“自我批评”逐渐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而且大有蔓延之势,几乎成为个别人逃避责任的必备手段。

我认识一个小学生,五年级,平时做事有点漫不经心,但好在人机灵。一次期中考试,数学因为粗心扣了两分。他悔恨,他自责,总之,所有人都以为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也相信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发奋图强,一雪前耻。

然而,所有人都被他的“自我批评”欺骗了。三天后,他故态复萌,依然漫不经心,同时还多了几句懊恼的词句。期末考试,他不出意外的再次失手,也意料之中的再次“自我批评”。

家长老师看到的是一个因为失误而伤心的孩子,一个知道上进的孩子,试问,又有谁忍心责怪一个如此自责的孩子呢?

还有一个高三的学生,具体说应该是高四。第一年高考,失利了,她表现的无比悲愤,几乎是声泪俱下的诉说着她多么的努力,多么的辛苦,多么的想上线,多么想完成父母老师的期望,因此,她心里总是憋着一股劲,这股劲转化成压力,压力成了负担……她真的想考好,但父母老师的期望让她喘不过气,所以,这次考的不好,但下次一定可以考好。

周围的亲戚朋友听听她的话,再结合她平时的表现,一致的支持她复读。但她的老师却希望她今年就走,哪怕是个大专。

她最终选择了复读,但结果是她再次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这期望再一次压垮了她。

我不能说他们没有努力,至少他们努力的结果有限。为什么?因为“自我批评”,在他们的内心里,努力的底线一定是“自我批评”。直接说,他们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努力,因为在他们一番“自我批评”之后,没有人再去评判他们努力的成果,相反,大多数的人会同情他们的机遇。

他们是聪明的,即使有人发现了他们的目的,也很少有人戳穿它,所以,他们的伎俩屡试不爽。

工作中,这样的人更多。一件工作没做好,或者搞砸了。多数当事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补救,而是深深的自责。他会伤心,会难过,他向他的同事述说他的不易,轻描淡写的提一下他的无心之举;他发圈,心情失落至极,简直伤心欲绝,浪费了自己的精力不算什么,关键是有负公司重托,枉费同事的信任……到最后,他会说:我已经跟自责了,还要我怎样?

这样的人有吗?有,太多了。但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行之有效的去改了呢?几乎没有,下一次,同样的错误他们还是会犯,而且以同样的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自我批评”无非是想寻求一些心理安慰,逃避一下本应承担的责任而已。

真真正正反省的人从来只用行动说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