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热点新闻中,你能联想到哪些书?(一)——《谣言》

2020-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语冰666

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是由一个“玩笑”引发的网络暴力,一个谣言所带来的一场个人灾难。

4个月前,小吴女士去楼下取快递,却被周边的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了视频。随后郎某与朋友何某“开玩笑”,编造聊天内容,发至微信群。

通过不断转发,谣言在互联网持续发酵。据不完全统计,多篇网帖的总浏览量达60660次,小吴女士收到大量询问及谩骂的信息,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被离职也被确诊为“抑郁状态”。

为什么谣言一步步会发展到今天的恶果呢?今天,我们来说说《谣言》这本书——

01、到底什么是谣言?

谣言从本质上讲,是一则消息,具有3个特征:通过非官方渠道发布、传播速度快、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从结构上说,通常有一个源头,然后经由传谣者的传播,最终成为一条谣言。

常见的来源有:看似专业的发言、私房话、扰乱人心的事实、错误而不自知的见证、幻想、浪迹四方的神话、误解、故意人为散步的谣言、无恶意发表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02、我们为什么传播和相信谣言?

谣言一般是个新闻,它和故事或趣闻的区别在于,它具有现实意义,或多或少给生活带来一些影响或指示。

鉴于大众媒介的公众信誉,人们从各种渠道听到消息时,通常默认该消息已经获得证实。而当想说服他人时,往往以此作为论据。

另外,谣言会引起焦虑或恐慌等情绪的变化,也可能非常有趣,会成为最简单的社交话题。

那为什么我们会相信谣言呢?以下7个原因:

1、谣言号称的来源,让我们本能觉得可靠

2、谣言看起来无关利害

似乎只是中性地揭露一些事情、告知一些未曾为人所知的消息。

3、谣言存在成真的可能性,无法立刻断定为假

4、谣言通常伴有看起来经得起考验的证据

5、谣言戏剧化解释真相,令人印象深刻

6、谣言重复被多人提及,产生相互印证的效果

7、谣言内容是一个我们期待的信息

有时候印证了心里的想法,曾经的猜测或期待变成了可能,甚至主动添加证据的欲望也会上升。

03、为什么辟谣总是会失败呢?

1、谣言有趣,辟谣的内容却很无趣

谣言往往耸人听闻、出人意料的,所以显得有趣。

而辟谣却是打破这些令人愉悦和好奇的特质,内容往往正常而平淡,将谣言中有个性的棱角全部磨平。

2、辟谣过迟,人们不再关注这件事

我们不难猜到,辟谣者反应过来并安排有力辟谣的速度,常常跟不上谣言本身逐渐沉寂的脚步。

3、很多谣言自带反辟谣功能

不少谣言自带针对辟谣行为的攻击,使得即便展开辟谣行动,也早已被谣言自带的抹黑信息直接抵消了作用。

4、受众大脑断章取义造成记忆扭曲

根据调查,我们得知,受众对辟谣信息往往有接受障碍。

很有可能一部分听众,只听了前两句,反而留下了已证实谣言为真的印象。

5、辟谣发生了反作用

最新研究显示,原本不知道谣言的人,经大范围辟谣行为而得知了谣言,即便不相信,可能也会受其影响。

6、谣言相关的事实是难于证明的东西

04、如何有效降低谣言所带来的伤害?

1、改变谣言的形象

通过对谣言整体的颠覆,来改变谣言在公众心里的形象。

2、攻击传谣行为本身

使传谣行为变得为社会所不容,从而大量抑制传谣行为。

3、虚构幕后敌人

向虚拟的诉讼对象提起诉讼。这一行为的本质在于虚构了一个在幕后操纵信息、捏造事实、主导事件的人物。这样将辟谣者放在了后发制人,受害后进行反击的立场。

4、指出人们信谣的原因

事实上,传播谣言的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坚信谣言真实性的深层原因。将谣言拆分,指出为何会相信的具体原因,这也有助于脱离谣言的魔爪。

5、找到非常可靠的辟谣信息

如果能找到非常确切的、可靠的辟谣信息,则仍需耐心等待恰好的时机到来,趁势一举翻盘。

6、打造一个长期的辟谣阵地

未雨绸缪,打造“谣言诊所”、“谣言粉碎机”之类的长期针对谣言进行反击的阵地,为用户输入抗体,使他们不再轻信谣言。

7、防患于未然,塑造可信度

谣言萌芽之时,甚至还不存在的时候,就做好防患于未然的准备。预估可能产生的谣言,并提前破坏能够创造这些谣言的条件。

谣言止于智者,并不是一定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辨识谣言。辨识一则消息的真假,其实有点小聪明也就够了。

智者停止谣言,看到即便对自己无关痛痒的消息,对他人或许却是利刃,从而放弃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放弃了些微聊胜于无的娱乐,选择沉默和终止,成全陌生人的一点平静。

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