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有没有想过,现在自己所能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都是虚假的?
听起来似乎是禅学了,但其实分解来看,我们确实能看到听到尝到闻到,但是我们会自动去归类解释这是什么,虚假就开始发生了,为什么?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又怎么会知道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的是什么呢?
我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自人类诞生之初恐怕就已经存在,有趣的是,至少,现在在课本里写的,我,大约是指的身体、人格、过去的经验、概念、身份及理想的综合体吧。在心理咨询书里常有,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完善人格。我们每个人的人格比起九型或其他分类方式要复杂太多,但是以前没有想过,如果人格也是虚假的,那我们该去完善什么呢?终究这风筝还是断了线。
《内在的探索》第一章,说得很精彩,属于世界,但不活在世间,指的就是我们活在人格,而忽略本体(essence),“知道”这个世界的存在,但没有感受到它。这里有一个概念,本体是什么。简而言之,刚出生的婴儿,就是全然活在本体里,当然婴儿的本体,和成年人的本体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人格会逐渐发展,因为父母已经相信自己就是人格,婴儿无法一直保持本体的状态,直到婴儿也认定自己就是人格,就成了我们现在的样子。
其实我们一直被爱着,被谁爱着? 被本体爱着,它从未消失,只是被人格遮住,而我们,也只愿意去看想看的事物,我们拒绝直面自己,那比亲自去参加一场战争还恐怖。我们常常会觉得心里空空的,或刚结束一场舞会或刚打完一通电话或正在下班的路上,总有某些时刻,我们觉得心里很空,所以去找一些事做找一些人聊天,把空的时间熬过了,如释重负。
直到下一个空出现。
人格填满了生活,却填不了心里的空,为什么?因为啊~人格是盗版的本体,它不是我们,我不是我的人格,人格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更别说疗愈自己,那怎么办,我到底是什么?啊~我猜很可能是本体,然后你问我本体是什么,我没法说,因为“开口就是错”,佛陀都这么说了,我。。。。就只有强行错上加错了,我们先把人格弄明白了,再来看本体吧。